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國際交流>>最新成果

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文化

李舫  2011年10月14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文化

  


  2010年9月18日,一堂生動有趣的傳統戲曲示范講座在西安舉行,聽講座的是來自芬蘭、西班牙、美國等地的十幾位外國人,芬蘭女孩安琪化的秦腔妝很有魅力。 陳團結攝

  1. 中華文明是一盞從未熄滅並永遠照亮人類的明燈

  中國文化是中國的身份認同,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為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做出了杰出貢獻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重視、新聞傳媒日益矚目的國家。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中國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國文化在國家整體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顯,在世界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逐步提高。

  未來中國在國際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響力、話語權,正取決於中國今天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角色和地位。那麼今天的中國文化在外國人眼中是什麼樣貌,在外國人的口中又作何評價呢?

  印度學者譚中教授說:“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中華文明是一盞從未熄滅並永遠照亮人類的明燈。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文化是一種特殊而巧妙的融合中外的文化。”

  中國以文化立於世界,通過文化展現了在世界的獨特存在。沒有文化的中國是不可想象的,中國文化是中國的身份認同和本質特征的體現。“中國文化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過程中十分獨特。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強國,以其歷史的積澱、優秀的文化傳統已經、並將繼續對世界發揮驚人的文化影響力。”美國尼德蘭環球娛樂公司總裁尼德蘭說。

  埃及作家黑托尼認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從兩大文明開始,一是包括法老文明和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在內的地中海文明﹔另一個則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學、道教的亞洲文明。盡管人們知道中華文明的存在,但由於語言、地理位置和文化差異,中國文化並沒有被世界廣泛認知,人們對其內涵的了解仍不深刻。

  瑞典著名漢學家林西麗教授對中國文化頗為精通,她詳細列舉了古代中國文明在工程、醫藥、科技數學、軍事、交通和音樂等方面的偉大貢獻,感慨中國造紙、印刷、水轉翻車、渾天儀與地震儀、獨輪車等等中國古代發明為歐洲農業、工業革命提供了靈感。“中國文化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這些特點在當今世界猶自散發著獨特的人文光輝。”意大利威尼斯佛斯卡利大學蒂其亞娜教授對中國文化蘊含的特有價值有著獨到的認識,她認為中國人從古代就會依據文化而不是戰爭准則生活並治理自己的國家,“這是他們的智慧之處”。

  中國文化影響整個亞洲,惠及歐美,在東亞形成以漢字和儒家思想為主要特征的中華文化圈,成為東方文明的核心體系。日本學者認為,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尤為巨大,中國文字、文學、思想、宗教,以及造紙、印刷術等的傳入,為日本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以何為代表?一項關於中國文化符號的調查顯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外國公民有著比較統一的認識,認為最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符號的是長城和龍。而對於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外國公眾的認知普遍比較分散,比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令人震驚的新式建筑、高度物質化的生活方式等。新加坡學者蔡志禮教授說:“從積極的意義上講,文化符號有助於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自己的文化,使文化能夠以直觀的形象體現出來,但是從消極的意義上講,文化符號也限制了國外民眾對於絢麗多彩、生機勃勃的中國文化的全面認識。”他建議,應該讓外國民眾更多了解中國文化的不同側面,以便全面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同時,中國文化符號不能一成不變,要注入一些必要的現代性要素,如龍的圖騰“需淡化其‘威嚴’的一面,而呈現其和善的一面。”

  2. 中國應該保護自己文化的獨特品性

  21世紀是文化制勝的時代,保護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才能留住民族的“根”

  我們今天的時代是文化的時代,是文化制勝的時代。“毫無疑問,在這個時代,當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一位丹麥學者說:“當代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貢獻不隻體現在顯而易見的社會發展和地緣政治影響方面,而且體現在緊跟時代潮流、和諧發展的能力方面,以及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和文明沖突等挑戰性問題上。”

  很多外國人士談到中國文化,認為其所以從未間斷並擁有強大的生命力,主要是由於開放性、包容性與和諧性的特點。莫斯科東方學院手稿研究所所長波波娃說,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借鑒了許多外國文化的優長。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進行了經濟、文化體制改革,特有的包容性使其成功吸收了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和西方市場經濟體制的精髓,直至發展成為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1世紀是以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影響力來引領的世紀,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體現於其文化核心價值觀對受眾的吸引力。馬來西亞學者戴小華、張曉卿說,文化傳播和交流是要通過情感、思想、心靈之間的交流,讓各國民眾相互了解、理解、尊重、產生好感、認同感乃至欣賞對方文化的核心價值。基於文化交流之上的國家關系,才能帶來持久、穩固的關系,才是中國和世界和平發展的前提和需要。

  文化無疑應該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中國如何保護自身文化的獨特品性,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世界文化趨同是一種很危險的趨勢,這樣會抹去不同國家的歷史傳統。”加拿大吉爾大學副校長歌德斯坦認為:“世界應該是多樣化的,每個民族都應積極保護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因為那是民族的‘根’。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是與生俱來的客觀存在。不同文化和諧共存,世界才能多彩繽紛。”

  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人首先要走出去。“中國應該發掘民間潛力,培養當代文化名人,為中國人走出去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主席利奇建議中國大力推動民間交往。他認為,政府的作用在於制定規則,人民之間的直接交往才最具有實質意義。推廣當代文化要善用策略與資源,借力強大的民間力量,鞏固和擴大文化發展的基礎。

  3. 如何抵制浮躁、繼承傳統、開拓創新

  在現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影響力造就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文化建設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的工作重點。在中國政府多年來堅持不懈的推動下,中外文化交流取得了積極成果,但與經濟“走出去”的效果相比,文化“走出去”還有待加強。

  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館長安德魯·塞耶斯認為,文化發展的關鍵是重視文化教育,培養文化人才。文化發展應與大眾教育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如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設施應該成為重要的教育基地,讓每位公民從小就能感受文化、欣賞文化,這樣才能使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真正濃郁起來。隻有將文化理念、藝術欣賞融入日常教育,才會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外國學者認為,在當前現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要警惕文化發展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院長格蘭特認為,經濟發展容易讓人產生浮躁心理,尤其是在消費方式和對待物質財富的態度上,文化藝術、歷史遺產則能夠很好地撫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們心靈產生的干擾和侵蝕。

  不少英國學者建議,中國政府在加大文化建設的硬件投入、建設一流的文化設施之外,還要下大力氣建立與之匹配的文化管理制度,比如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企業和個人資助文化事業、文化項目。從英國的經驗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政府加強了對文化藝術的投入,通過建立全國及區域藝術委員會對文化團體和個人提供資金扶持,鼓勵創新,並創辦眾多國際性藝術節,為文化藝術創作和展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藝術節主席甘德瑞認為,文化領域既要政府的財政投入,也要通過市場化運作來謀求發展,諸如交響樂、芭蕾舞等高雅藝術在西方國家同樣需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才能生存發展。他建議,中國政府應減少政府資助的文藝團體的數量,同時加大對諸如國家級京劇院團等重點文藝團體的支持力度,以保証中國傳統藝術精粹不斷傳承。中國應努力培養健康健全的文化市場,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藝院團收入來源的多元化,讓市場票房、企業贊助共同支撐文化的發展。

  4. 中國文化的國際話語權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文化傳承應尊重傳統文脈,文化創新須體現時代精神,我們需培養自己的文化評價標准和價值取向

  中國作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已經不言而喻,在各種國際組織中,中國不斷地增加席位、收獲尊重,但與此同時,中國文化的國際話語權還存在著很大的落差,中國文化在世界的交流中仍然存在障礙,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影響力還亟待增強。

  美國迪斯尼亞太區總裁安明智認為,中國經濟大發展必然帶來人們對文化的更高需求,相信中國經濟的發展勢必推動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瑞士日內瓦大學校長瓦薩裡說,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背景下,中國作為大國,其文化在世界所佔的份額很小,反差明顯。所以,未來中國文化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融是歷史的必然。當代中國在融入國際化潮流的同時,要保持並捍衛自己的特色。印度學者譚中說,從泰戈爾到阿瑪蒂亞森,都保持著與西方相疏相離的態度,他們因自身的獨立性而受到西方知識界的尊重。中國不妨借鑒這種獨立和反思。

  如何加強當代創新文化的對外傳播?瓦薩裡說:“如太極拳、警句或書法,這些領域是迷人的,但我並不認為這些東西能吸引大多數西方人,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今天的中國,電影、音樂、經濟和政治發展,簡言之是中國當代文化。”安德魯·塞耶斯說:“京劇、雜技等傳統藝術形式確實具有巨大的魅力,但是西方觀眾更希望看到反映中國當下社會發展狀況和思潮的藝術作品。”

  奧地利維也納城市演藝公司總經理費爾特提出,中國創作的文化產品應考慮國外市場需求,不僅要有藝術質量,而且要能夠滿足國外觀眾的興趣。中國每年向國外推出不少文化作品,在內容形式上打破單一,在情感上打動國外受眾,同時應該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相結合,必要時還可通過國際合作模式,開辟國際推廣渠道。美籍華人藝術家丁紹光提出,美國用三個“M”控制文化藝術——Market(市場)、Museum(博物館)、Media(媒體),這三個“M”令許多美國認可的藝術價值在歐洲得以推廣。他認為,如何評判當代文化,中國藝術界、理論界、評論界尚沒有拿出中國人自己的觀點,尤其是一些藝術領域還在按照美國或西方的觀點評價本土的當代創作,“中國今天已經到了應該拿出自己的文化藝術評價標准和價值取向的時候了。”丁紹光說。

  鏈接

  俄羅斯書庫負責人希羅任科:文學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文學比起語言教學,更加容易被孩子們接受。建議兩國互相出版兒童文學、童話和民間故事的書籍,讓兩國兒童更早地埋下友誼的種子。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祝全教授:21世紀需要新思維,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隨著中國的發展和中國在思想領域研究的深入,可以為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擴大作出貢獻,並與西方文化尋求某種平衡。

  英國大英圖書館中文部主任吳芳思:中文語言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質,保証了中國文化的延續性和中國人獨特的思維表達。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尤其應該保持其文化中的“中國性”。

  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團長拉特:要重視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新技術、新傳播手段的運用。中國文化現在正處於一個歷史機遇期,中國應多利用網絡技術,借助社交網絡平台宣傳中國,讓更多美國人有輕鬆接觸中國文化的機會。

  英國克羅默伯爵:中國文化應該更重視對人的關懷,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和尊重,推動大眾文化,豐富人民的社會文化生活。

  新加坡學者蔡志禮教授:中國文化能否在世界上佔據重要位置,關鍵在於能否歸納和總結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經驗和智慧,同時借鑒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其他文明,在傳承和創新中形成適合新時期思維、具有國際視野並能惠及全人類的思想框架。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