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至27日,第八屆“中俄大眾傳媒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莫斯科大學新聞系和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共同主辦。來自中俄兩國30多家新聞院校、研究機構和新聞媒體的80余位新聞學、傳播學、公共關系學、國際關系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教授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楊慧林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倪寧教授、莫斯科大學新聞系俄中研究中心主任扎伊採夫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
會上,鄭保衛主任作了題為“氣候變化與公共傳播”的主題演講。他強調,氣候問題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氣候變化和氣候傳播的研究關系到民族發展、國家發展和人類發展。中國氣候傳播不但要走向世界,也要落到民間,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解決還要依靠社會和公眾的投入與關注。鄭保衛教授表示,為了更好地將氣候傳播落到民間,他領導的氣候傳播項目團隊今年採取兩個舉措:第一,開展“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認知狀況調查”﹔第二,舉行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進社區、進校園、進農村、進企業”活動儀式。目前,認知狀況調查工作已經啟動,將於今年十月份公布調查結果。
聖彼得堡大學新聞系教授米哈依洛夫回顧了中俄兩國近年來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的雙邊交流與合作。他表示,公共外交對中俄關系進一步增強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使兩國學者能夠更好地交流,聖彼得堡大學新聞系網站將推出中文版。同時,社交網絡和社交媒體等新技術的發展使得兩國公眾之間的信息交流更為方便,但保護國家及個人的信息安全也成為了中俄兩國間新的課題。
新華社原副社長、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媒體傳媒學院院長馬勝榮從業界角度,對新傳播環境下,包括電視媒體、紙質媒體、通訊社、媒體集團在內的傳統媒體和媒體機構的生存現狀和未來發展進行深度分析。他認為,新傳播環境下,傳統媒體要跟上傳播技術發展的步伐,要有超前性,重視研究新媒體發展的規律,並注意新聞媒體發展的不均衡性。
扎伊採夫教授以2011至2012年俄羅斯總統大選為例,分析了俄羅斯政治傳播的特點。莫斯科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利特維諾夫以2010年莫斯科地鐵爆炸案為例,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對網絡社交媒體群內傳播的表現及其特征進行了分析。
中國傳媒大學丁俊杰教授在其主題報告“工具的誤用與觀念的誤導:廣告在中國國家形象傳播中的狀態觀察”中指出,中國國家形象傳播“走出去”戰略工程的開展要借鑒和了解別國“走進來”的途徑和方式。丁俊杰教授比較了地震后中國和日本兩國新聞報道的區別。他表示,災難性事件發生之后,廣告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應該善於利用媒體資源。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院長雷躍捷教授回顧了中俄學術論壇八年來的發展歷史,對前七次會議的主題以及主題與新聞實踐和研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總結。
在5月26日下午和5月27日上午的三個分論壇中,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信息化、全球化與國家形象,公共外交與跨文化傳播,信息化社會與健康傳播,新媒體與危機管理,社交媒體與政府公關,政治傳播與社會參與,人際傳播與社會共識,生態危機與環境傳播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在5月27日上午舉行的閉幕式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與莫斯科大學新聞系分別交換了合作協議文本。
“中俄大眾傳媒發展”學術研討會是中俄學者在大眾傳媒研究領域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平台。從2005年開始,研討會由莫斯科大學新聞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每年輪流舉辦一次,至今已成功舉辦七屆,對推動中俄兩國的學術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按慣例,明年的第九屆研討會將在俄羅斯舉行。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網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