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語言衰亡現象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引起國際學術界關注。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繪制的“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中,中國和印度的瀕危語言或衰退語言數量較多,這與兩國都是歷史悠久、民族眾多、語言和方言雜多的文明古國有關,近年來中印學術界都在積極地對此展開研究。
“我們在今年秋季正式啟動了大規模的印度語言調查,可以說這是近百年來印度規模最大的語言調查項目。”印度巴哈沙研究中心Ganesh Devy教授告訴本報記者。Devy教授是該項目的主持人,他正在緊張籌備將於2012年1月在印度召開的第一屆世界語言大會。
據Devy介紹,19—20世紀之交,英殖民時期的印度曾經進行過一次印度語言調查。此次由印度學者進行的調查,有大約2000個語言學家、翻譯、打字員等志願者參加,他們將調查統計印度數量巨大的語言和方言。他們於去年開始前期工作,部分成果將於本月整理出版,以備2012年世界語言大會使用。“預計將有800多種語言的代表參加這次語言大會,”Devy說,“我們也向中國學者發出了邀請。”
我國有許多語言和方言處於瀕危或衰退狀態。如鄂溫克語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18種瀕危語言行列。今年6月,本報記者曾到鄂溫克語分布區考察採訪。據了解,2011年4月,中國第一本鄂溫克語教材正式投入使用﹔9月,鄂溫克電視台《跟我學鄂溫克語》欄目正式開播。記者在西北考察期間看到,很多甘肅、青海的學者都在進行撒拉語、裕固語、東鄉語、保安語等處於衰退或瀕危狀態的語言的保護和研究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副秘書長徐世璇告訴記者,我國有著極為豐富的語言資源和傳統文化,無論是語言結構本身還是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都具有豐富的特性和寶貴的文化價值,一旦消失將是中華文化寶庫和人類文明成果的重大損失。瀕危語言概念傳入中國時有過討論,現在語言學界的態度趨於一致,在必須重視語言瀕危現象、及時記錄保存瀕危語言資料等當前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上逐漸取得共識。徐世璇說,去年第16屆世界人類學家大會在中國舉辦,這次會議對於中國瀕危語言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會議討論的學術成果經過整理將在近期出版。
徐世璇說,中印兩國都有學者加入或者承擔由英國倫敦大學主持管理的瀕危語言文獻典藏項目,這是目前在世界各地開展的眾多瀕危語言語料記錄保存項目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國際項目。然而,中印兩國語言學界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
上世紀90年代,瀕危語言問題開始成為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熱點。2005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性國際公約》,將包括語言在內的多種文化藝術形式作為人類寶貴的文明成果列入應加以保護的范圍。
徐世璇告訴記者,語言消亡的現象雖然貫穿於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但從未像現在這樣規模大、速度快,在這一客觀現實面前,我們能夠做什麼?這是需要學界和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全球性問題。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