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史研究異軍突起,取得很多成果。有學者將這一新興研究領域命名為“海洋史學”。7月28—29日,大航海時代的澳門、廣東與東南亞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澳門大學舉行。
會上,中外學者分別從文獻發掘、海上貿易、中西交流、海島管理、海圖對比、海盜史、海洋風俗觀念等角度,全視角、多學科地探討了20世紀前的東亞海洋史。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系教授普塔克提出,中國的媽祖崇拜與西方的聖母瑪利亞信仰具有許多一致性。他從觀念史的角度,對這種一致性的要素進行了細微的揭示。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所長鬆浦章採用統計學的方法,提出鴉片戰爭前的1839年4—6月,到達廣州的外國船舶以美國為最多,達到12艘,佔35.3%。英國緊隨其后,為9艘,佔32.3%。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周振鶴介紹了孤本新材料——殘本《廣肇英語》的基本情況,認為該書大體反映了19世紀六七十年代墨爾本淘金華工學習英文的狀態。
本次會議由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中文系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與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海洋史研究所聯合主辦。與會學者認為,海洋史研究有助於改變傳統的單一陸地史觀。從陸地與海洋融通的視角出發,才能更完整地再現中國歷史的全貌。據悉,會議論文將於年內結集出版。
(記者馮愛琴)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