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所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與之相應,人們接觸與使用的知識、學科的分類與發展以及職業分工出現了巨大轉變。7月26日,“新知識·新學科·新職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韓國國民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研究所和上海市歷史學會共同主辦。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國內外學者圍繞社會網絡與職業群體,新知識與新職業,中國知識的宏觀地形:中國知識結構,國家、媒體與新知識四個板塊展開了多維度的探討。其中既涉及對家族買辦形象、清末民初廣東基督教社群對文化的沖擊和改造、中國律師群體的出現、上海會計師公會等具體問題的討論,也有從近代中國知識體系、中國政治發展等層面展開的宏觀探討。
有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會議以新知識、新學科、新職業作為關鍵詞,突出三個“新”,意在突出中國近代以來的新變化,而對於新知識、新學科與新職業問題的研究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發展的一個新的生長點。雖然對於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討論一直在持續,但將其作為一個主題提出尚屬首次。
(記者胡言午)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