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國際交流>>交流信息

可持續發展:從“雙輸”到“雙贏”

霍文琦  2011年08月03日14: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繁榮的同時,也使資源、環境、人口等所謂“人類困境”問題日益尖銳。如何實現資源、環境和人口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課題。在中國人民大學近日舉辦的可持續發展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和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對這一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焦點: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工業化使近10億人口的發達國家實現了現代化,但也在資源和生態方面付出了沉重代價,加劇了世界秩序的不平衡。在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的不穩定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社會資源生態的不平衡。要想打破這個不平衡,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僅發達國家要注重可持續發展,發展中國家在尋求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下,更應將可持續發展提升到戰略高度。對此,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秘書長何志平認為,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平衡各國資源,保証世界均衡的、可持續的發展是新世紀面臨的迫切任務,尤其要保証發展中國家平等、均衡發展的權利。



  現狀:世界格局中的“雙輸”關系



  在全球化時代,世界經濟格局風雲變幻,各國都想成為贏家。經濟學早已從理論上論証了全球化貿易給各國帶來利益的可能。19世紀末的古典經濟學認為,“比較優勢”下的貿易關系會為貿易國提升生產力。20世紀80年代的“新貿易理論”提出,國家的開放度不僅影響到國內生產總值的實際水平,而且會長久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有專家指出,如果說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國互利共贏具有自發性,那麼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則使互利共贏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但是,在實踐中,自由貿易真的實現了共贏嗎?是否損害了窮國的利益,使貧富差距拉大?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認為,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關系是“雙輸”,即使真正的自由貿易也未必能夠帶來“雙贏”。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收入過低和過度競爭,不能使本國的收入增加,無法把收入變成投資,就很難進入工業化、現代化。為尋求出口,經濟發展的代價逐漸轉嫁給了弱勢群體和資源環境,並因此引發社會動亂。對於發達國家來說,更多的貿易逆差會使其更多地制造貨幣信用,發展中國家獲取越多的貿易順差,就使發達國家陷入越嚴重的泡沫經濟。要破解當代世界這種“雙輸”局面,需要不斷探討可持續發展之路。



  探索:破解資源難題



  我國 “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相當突出。不少專家也指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遭遇的最大問題是嚴重的資源約束。



  如何整合資源,破解資源約束帶來的困境?政府用“看得見的手”先后投資10萬億元人民幣,用於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區改造、中部崛起、新農村建設、地震救災。對此,溫鐵軍認為,這些舉措旨在調整區域不平衡和城鄉不平衡,是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步,下一步更需要發展科技,調整經濟結構,全方位、多層面統籌協調,解決人口和資源的不平衡問題。



  另外,針對中國人口多、土地資源緊張的形勢,農業部總經濟師張玉香強調,隻有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不斷破解農業發展面臨的矛盾和難題,提升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報記者 霍文琦)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