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國際交流>>交流信息

中外學者共議北美中國學的歷史與現狀

  2011年07月05日15: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報訊(記者史訊)6月24—26日,“北美中國學的歷史與現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華東師范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聯合舉辦,是中外學者對北美中國學研究的一次全面檢討。會議除與會學者當面交流外,還通過視頻方式,請未能前來上海的美國學者共同參加了研討。

  美國漢學家周錫瑞在會議論文中提出,由於檔案資料開發、數字資源利用的驅動,中國研究正在呈現革命性的變化。他認為,中國史與世界史的劃分方法不科學,因為這可能導致割裂中國史與世界史的關系。他還說,提倡創造力無疑是正確的,但對創造力也應該有所管束,因為不是哪一種新想法都是好的,原創性與准確性應該一致。匹茲堡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徐鴻說,2004—2009年,有近250所美國大學或研究生院收到與中國相關的博士論文,數目達1336篇。華裔學者已經成為美國大學研究中國問題的生力軍,必將對中國研究在美國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劉宏提出,北美中國學面臨的一個重要變化在於中國正在從信息接受方迅速成為信息輸出者。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教授柯嬌燕提出,上世紀90年代以前,歐美學者大都從歐洲史的角度考察中國史,把歐洲的歷史發展階段與中國進行對比。此后,美國學者開始從世界的角度理解中國歷史,例如不再把唐代長安與巴黎等歐洲城市相比較,而是將其與巴格達、安卡拉相比較。這樣一來,學者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與她的觀點相對應,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的盧漢超則提出,與美國新聞界一些人“唱衰中國”或“妖魔化中國”不同,20年來美國學界似乎掀起了一股“中國歷史翻案風”,總的傾向是中國在歷史上並不落后,從未閉關自守。這種傾向,他認為可以叫做“唱盛中國”。

  據會議中方主席朱正惠教授介紹,本次會議主要從史學、文學、教育學、社會學領域檢討美國的中國學研究,共收到學術論文35篇,其中蘊涵了豐富的學術信息,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相信會對中美學術交流起到促進作用。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