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重點文章推薦

遺音滄海如能會 便是千秋共此時

——淺議中華吟誦傳承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葉嘉瑩  張靜  2012年04月26日09:33  來源:光明日報

  吟誦無定譜 后繼乏傳人
  如同在古代識字、寫字一樣,吟誦是文人的基本技能,主要通過師生關系傳承,隻要上過幾年私塾,就會吟誦。因此,沒有人專門研究吟誦,也沒有關於吟誦的專門論述。吟誦無定譜,從來沒人記錄譜子。此外,作品的內容情意千差萬別,古往今來決不會有任何兩首全然相同的作品﹔任何吟誦者的閱讀背景、修養水平、年齡長幼、性別男女、音色高低各有所異,也決不可能有任何兩個相同的人物。因此,由吟誦者透過聲音對作品作出的詮釋,當然也不可能制定一種如樂譜一樣固定、死板的法則,以供大家遵守,因此,吟誦本身具有隨意性、不確定性。
  作為我國誦讀古典文學作品的特有傳統方式,吟誦是作者創作、推敲詩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讀者學習、欣賞詩詞文賦的最佳途徑。葉秀山先生曾指出:“‘詩’這種形式既是概念的,又是音樂的﹔既有文學性,又有音樂性。在‘詩’中思想與情感、概念與音樂、邏輯的結構與藝術的結構是不能分割的。所以‘詩’的語言是藝術與科學、音樂與邏輯、表現與再現可以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的秘密所在,也是中國古典戲劇得以產生和發展的關鍵的環節和實在的基礎。”吟誦自上世紀衰落的原因在於人為割裂,而非自然淘汰。相較之下,海外吟誦則較為興盛,日本、韓國及我國台灣等地區的漢語吟誦傳承工作做得較好。國內當下能夠掌握傳統吟誦方式的人大都已年逾古稀,后繼乏人,加之吟誦一無音響遺存,二無樂譜可據,吟誦藝術瀕臨滅絕,隻剩下一點資料碎片,無法勾連,不成系統。因此,如果不對此項快速消亡的文化遺產加以搶救和傳承,吟誦即將在國內失傳。即使年輕人對吟誦感興趣,渴望學習吟誦,他們也將無從學起。
  讀詩與寫詩 吟誦最懂詩
  吟誦,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生命活態,它能深化對文學經典作品的理解。甚至有學者提出“詩寫下來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吟’的”(王力:《詩詞格律十講》)。在吟誦中,詩詞文賦包含了很多語言本身所沒有的意義,這些意義也是附隨作品一起流傳的。吟誦不僅有旋律、節奏、結構,而且聲音之高下、強弱、長短、清濁,這一切都是用來表達理解的。古人的心態、情緒、意境,隻有吟誦的時候最接近、最能體會。因此,對吟誦傳統的關注和傳播,必將深化古典文學作品的解讀與研究。
  吟誦,是古體詩詞寫作的入門途徑。古人創作時,一邊進行藝術構思,一邊吟哦推敲作品的音節。詩人是伴隨著吟詠來作詩的,如“山宜沖雪上,詩好帶風吟”(姚合《武功縣中》)、“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魯迅《無題》)﹔詩人也伴隨著吟詠來改詩,如 “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杜甫《解悶》)、“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盧延讓《苦吟》)。曾國藩提出 “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須熟讀古人佳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奔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琅琅可誦,引出一種興會來。”今人寫作文言文的雖已不多,但寫作舊體詩詞的尚大有人在,學會吟誦,無疑將有利於詩詞愛好者寫作水平的提高。
  吟誦,可以提升各級學校語文教學的水平。黎錦熙先生曾指出:“誦讀不講,欣賞和寫作都受影響。”葉聖陶先生也曾說:“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
  吟誦,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吟誦可以幫助記憶、培養美感、陶冶性情、擴充知識、激發自覺的學習和個性的理解,對提高國人的綜合素質、文化修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定和推動文化復興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葉嘉瑩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南開大學教授,張靜為課題組成員、南開大學副教授)

(責編:秦華、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