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重點文章推薦

董學文: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2012年04月01日10:53  來源:光明日報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當然也是文化史的創造者。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要的是從根本上認識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這是極其重要的文化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體
  歷史和現實的經驗表明,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者,是文化進步的推動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踐行主體和凝練主體。依靠人民群眾,走文化發展的群眾路線,關乎文化發展和體制改革的全局,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最鮮明的特征。隻有承認並依靠人民群眾這個“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我們才能打牢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基,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和廣大市民踴躍參與,根據地和各解放區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提出的文化綱領、文化目標、文化政策,都以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為指針和原則,以滿足人民群眾豐富的精神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開創出一條特色鮮明的文化發展道路。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離不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我們黨從正反兩方面經驗中總結出的理論財富。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認識到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主人翁精神,必須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這不是一個可以忽視的枝節問題,而是同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緊密聯系在一起。正如胡錦濤同志強調的,“為了誰、依靠誰是我們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問題,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方向。”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境界水平,培育“四有”公民,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精神主軸。反過來講,隻有挖掘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不竭資源,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發揮能動作用,我們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為創新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與形式、釋放文化的多種價值因素提供新的能量與活力。也就是說,人民群眾既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對象,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體,兩者互為表裡、完全統一。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從事文化建設,是我們在文化事業上的優勢所在。
  依靠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
  牢固樹立依靠人民群眾的觀點,自覺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為人民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主力軍搭建平台,使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力充分展示、競相迸發,是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說“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決定歷史的是“行動著的群眾”。我們從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離不開這一原則的指引。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主體作用的發揮程度,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文化在整個社會進步中作用的發揮程度。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績,注定是同人民群眾的文化脈搏一起跳動的。
  可以這麼說,文化發展和變革的深度、廣度和速度,都直接有賴於人民群眾參與的規模和幅度。沒有億萬人民群眾的踴躍參與和支持,沒有億萬人民群眾的悉心關注和熱情投身,沒有億萬人民群眾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的煥發,沒有億萬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上登舞台唱主角,要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根本不可能的。倘若我們能夠依靠和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文化建設事業中來,那麼,距離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就為期不遠了。
  文化是屬於人民的,因為生活屬於他們,文化由他們來享用和建設。從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深深扎根於民眾中間,大力喚醒民眾身上的創造潛能。把億萬人民群眾組織起來,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條件,是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解放文化生產力的最有效保証。
  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與發展的力量源泉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其他文化觀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堅定地承認人民群眾的智慧、能力、創造精神,重視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重申人民群眾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力量源泉的思想,表明我們黨在文化上的遠見卓識和理論成熟。
  人類文化史告訴我們,人民群眾的文化首創精神以及從底層開始的文化實踐,是一切偉大而經典的文化產品誕生的肥沃土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歷史上的人民群眾創造的﹔中國詩歌形式的每一次演化和進步,都同民間文學的滋養密不可分﹔《格薩爾》、《江格爾》等藏、蒙古族英雄史詩,都是在民間集體創作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國歌曲、舞蹈、戲劇等,從發生學上講都源自民間,源自生活﹔就連被譽為“國粹”的京劇也不例外。在頻繁的國際文化交往中,幾乎沒有什麼能比我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更具魅力。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草根明星在“春晚”和各種文藝場合大放異彩﹔一批批“感動中國”的普通人物極大地推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這些都說明,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能夠創造出從狹隘眼界和庸人尺度看來不可思議的文化奇觀,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力來自人民群眾。
  因此,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當深入到民眾中去,向群眾學習,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有理由說,隻有人民群眾朝氣蓬勃、富於創造的文化實踐,才能產生充滿時代氣息的文化產品﹔隻有細心傾聽人民群眾的願望和呼聲,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才能創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
  我們要傾聽民聲、凝聚民意、匯集民智,愛群眾之所愛,厭群眾之所厭,破除對那些不健康文化時尚的盲目尊崇﹔我們要加大城鄉基層文化建設力度,大力發展文化惠民工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把最好的精神食糧送給他們,把各種為民服務的文化事情辦好。這同樣是相信人民群眾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力量源泉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

(責編:秦華、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