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重點文章推薦

國內經濟一體化:擴內需戰略攻堅點

賈根良  2012年02月29日09:37  來源:光明日報

國內經濟一體化:擴內需戰略攻堅點


  要以流通體制改革為重點,打破國內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推動國內經濟一體化。
  資料圖片
  在擴大內需問題上,目前國內關注的焦點更多集中於消費性需求,而忽視了作為中間需求的國內企業間相互提供的生產性需求。擴大內需表面上看是消費問題,實質上還是生產問題,是經濟結構問題。因此,要以流通體制改革為重點,打破國內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推動國內經濟一體化,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這有助於各產業建立更密切的投入產出關系,有助於各地區發展區際分工和區際貿易,因而應成為我國以改革促內需的戰略攻堅點。
  國內經濟一體化是大國發展成功的關鍵因素
  歷史經驗表明,凡是能夠成功實現經濟崛起的大國,無不在政策制定上把國內經濟一體化和開發國內經濟潛力置於優先地位。德國經濟學家森哈斯對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的比較研究也証實了這一點:20世紀20年代,兩國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名不相上下,阿根廷居第五位,澳大利亞居第六位﹔但到1977年,前者卻只是后者的近五分之一。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原因就在於,澳大利亞在經過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階段后,採取了大力扶植和發展國內資本品工業的“調結構”舉措,推動形成了國內一體化的經濟結構,提升了作為內需主導力量的技術工人、白領工人等中等收入者比重,從而使工資收入在1975年達到GDP的68%。與之相反,阿根廷由於缺乏本土化的高端產業,無法產生與澳大利亞相似的成效,1975年工資收入隻佔GDP的46%,而這正是長期以來阿根廷陷入依附型經濟和周期性政治動蕩的重要根源。總之,勞動者工資作為內需的重要源泉,它與企業生產率和贏利之間具有高度正相關關系,這種關系是以國內經濟一體化為前提的。
  當前“一體化”更多地被用來表示外部一體化,而相對忽視內部一體化。實際上,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多是后者而非前者。從經濟學理論來看,國內經濟一體化對於發展成敗具有關鍵性作用,它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在國內各產業部門之間存在著更密切的投入產出關系,產生了更多作為中間需求的國內企業間相互提供的生產性需求。在討論內需時,一般關注的是最終消費需求,而忽視在規模上並不亞於消費需求的國內生產性需求。第二,勞動者工資收入更加得到重視。在內部高度一體化經濟中,企業與勞動者之間能夠建立起相對和諧的利益關系,各方都認識到,工資增長作為銷售和需求的源泉是其共同利益所在,而不只是把工資看作生產成本。相比之下,在高度外部一體化經濟中,工資簡單地被看作是成本而非需求的源泉,因而總是被盡量壓低,導致國內需求不足,經濟增長乏力。這是阿根廷等國家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國內經濟一體化嚴重滯后是擴大內需的障礙因素
  我國內需不足突出表現為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逐年下降。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下降已成為一個全球現象,反映出全球化對“人口紅利”的透支。我國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除了國際有利環境因素外,也與國內經濟一體化嚴重滯后直接相關,其背后原因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
  一方面,國內運輸成本高昂,商業流通體制不暢,致使大量企業具有“出口傾向”。在國內商業流通體制上,沉疴日久的“潛規則”通過壟斷流通渠道侵佔了生產企業的大部分利潤,導致國內市場產品銷售價格高於海外市場,造成大量外貿企業寧可薄利經營也不願開拓國內市場。
  另一方面,我國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助長外資企業佔領國內市場,內資企業“被迫出口”。例如,隨著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模的擴大,盾構機的市場需求成倍增長,很多城市成立了本地的盾構機廠,但卻未掌握盾構機技術,隻得與外資企業合資,或進口其產品。在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下,外地的盾構機企業即使技術和價格均佔優勢,也難中標。出口比獲得國內訂單更容易的現狀,迫使很多國內企業不得不走出口的路子,這從長遠看不利於國內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以改革促內需,推動國內經濟一體化
  1.逐步停止修建收費公路和收費高速公路,已建成的絕大部分要制定計劃轉變為免費公路。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高速公路裡程最多的國家,但收費公路的比例卻非常低。原因在於,美國遵循著在歷史上促使其成功崛起的“內部改善”原理:在基礎設施上公共投資所獲得的回報,不能以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來衡量,而應按其在降低整個經濟總體成本上的作用來衡量。公共投資目的是降低基礎設施的服務價格,進而使生活和商業經營成本最小化,降低商業流通成本和商品價格,提高國內市場運轉的整體效率和競爭力,推動內需市場持續發展。
  2.推進體制改革,打破地方保護,構造國家產業價值鏈,推動國內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我國應在國內經濟一體化方面加強頂層設計,積極推動財稅、流通等體制改革,使企業能夠通過兼並重組等方式自主發展成為綜合型大型企業,從而打造由本土企業控制高端環節和流通渠道的國家產業價值鏈。這是從根本上實現由國內企業掌握渠道控制權和價格定價權,並大幅降低商業流通費用的基本途徑。
  3.重視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平衡發展,擴大內生性生產需求。在我國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在國內市場分割的情況下,無論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無論是消費品工業還是裝備制造業,都一窩蜂涌向海外市場,卻忽視了它們之間相互提供需求的重要性,其結果是大多數制造業低端產品產能大量過剩,而裝備制造業等高端產品卻大量進口,導致產業結構嚴重失衡。這不僅使我國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也是造成內需不足的一個結構性根源。因此,應重新實行高端產品的進口替代政策,並大力壓縮產業價值鏈低端環節和低端產業的產能規模。
  4.以開發中西部為重點,大力發展國內區際分工和區際貿易。推動工業中心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不僅有助於改變我國高端產業過於集中在沿海地區的不合理狀況,也是發展國內多樣化水平分工、推進國內經濟一體化在空間上縱深發展、開發中西部內需市場巨大潛力的要求。通過發展區域間多樣化的水平分工,推動東部和中西部之間的國內經濟大循環,是我國擴大內需的根本途徑。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美國學派與美國內需主導型工業化道路研究”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責編:秦華、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