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語言學

現代漢語名動形語法性質的神經心理機制研究

——《現代漢語名動形語法性質的神經心理機制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10月21日13:44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南京師范大學梁丹丹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代漢語名動形語法性質的神經心理機制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6CYY004),最終成果為同名報告、系列論文。課題組成員:韓笑、張珊珊、劉濤、王美豪。

  一、主要內容與創新之處

  這項研究成果在神經語言學背景下,探討了對現代漢語三大實詞類--名詞、動詞、形容詞進行加工的神經心理機制,主要考察概念-語義信息和句法信息的加工,以確定名動形的語法性質。名動形等實詞的語法性質難以確定,主要是因為它們不僅是句法單位,而且還是概念單位。理論語言學界有關詞類應以語義特征還是語法特征為劃分標准的討論,與神經語言學領域有關詞的概念-語義信息和句法信息在大腦內如何表征、是否均為獨立表征模塊的討論,有異曲同工之效。這項研究成果有意識地體現了理論研究和實証研究、語言理論和認知理論之間的互証和呼應關系。很長時期內,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源於對知覺、記憶、思維的研究傳統,往往強調概念-語義因素對名動加工的影響。而在理論語言學領域,因西方現代語言學以形式主義方法為主流,所以強調名動語法性質的不同成為大多數研究者的共識。

  這項研究成果認為,詞在大腦中存在多層面表征,強調語法因素並不意味著反對語義因素的作用,反之亦然。不同學科的研究旨趣不同,但都不能決定詞在腦內的實際表征情況。從這一視角出發,這項研究成果在以下方面較以往研究有所突破:

  1.實驗技術

  綜合使用了神經影像學技術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神經電生理技術ERP(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簡稱ERP)和E-prime實驗軟件支撐的行為測試技術,以獲取不同層面的數據,實現各種技術手段的優劣互補。FMRI和ERP用於探測正常成人被試名動(形)加工的腦區定位和時間定位,行為實驗用於非典型語言發展人群,主要是弱智兒童的名動加工測查,這也是漢語神經語言學界首次引入這一研究視角。在對弱智兒童的考察中,參照國際研究慣例,採用了流行病學的隊列研究范式,根據不同實驗的要求嚴格匹配了弱智兒童的對照組。

  2.實驗設計

  為全面考察句法因素、形態因素和語義因素對名動(形)加工的影響,研究中採用了詞語搭配判斷、詞匯判斷、圖片命名、下定義、訪談等多種實驗任務。在刺激材料的選取上,尤其注重其在語言性質上的一致性。西方研究以形態變化豐富的語言為對象,針對形態變化不豐富的漢語,認知神經心理學界偏好概念-語義解釋。這些研究的實驗設計以及由此推導的結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研究者專業背景的局限。漢語詞形變化不豐富,詞的語法功能要在組合中才能充分體現,所以實驗應該設計句法環境。基於這一思路,在FMRI和ERP實驗中均採用了詞組作為刺激材料,將名動形置於語法環境中,考察它們實現為句法成分時的加工機制。行為實驗也遵循這一思路,對比了弱智兒童在命名任務中加工孤立名、動詞和在自發談話任務中加工名、動詞的情況。此前研究認為,一旦命名任務發現名動分離,則可推翻語法因素可致名動分離的觀點。這項成果認為,命名任務探測到的是名動作為概念標簽的加工情況,名動作為句法單位的加工隻能在句法環境中獲得,因此,訪談任務誘發弱智兒童的自發言語,以提供名動實現為句法成分的數據,與命名數據作對比,結果發現了兩種條件下名動加工表現不一致。

  運用ERP實驗,以合成名詞和合成動詞、孤立的“子”綴名詞和“化”綴動詞為刺激材料,首次考察了復合詞語義組合模式這一構詞形態因素。前人集中考慮的是曲折形態,幾乎還沒有人從構詞形態角度考察名動加工問題。這是形態解釋雖然很早就被提出但解釋力有限的重要原因。因為這種解釋隻適用於曲折形態豐富的語言。我們對比了派生名動詞和合成名動詞的加工,以揭示構詞層面是否有可導致名動分離的因素。鑒於詞匯判斷任務的性質,實驗結果隻能從語義角度得以解釋。以往語義角度的解釋集中在具體-抽象、可想像性、有生命-無生命、感覺-功能等因素,但這項成果發現,一方面雖然復合名動詞的熟悉度和可想像性得到控制,但二者仍有顯著差異﹔另一方面對派生名動詞而言,事實上隻控制了熟悉度而未控制可想像性,因為“化”表示性質或狀態的抽象變化過程,“子”表示主體或工具, “化”綴動詞必然要比“子”綴名詞可想像性低,但二者加工無差異,經常報道會穩定出現的具體性/可想像性效應竟然消失了。以上兩方面結果均與語義觀的預期不符。經細致考察,這項研究成果發現,詞法層面語義組合模式因素可統一解釋以上看似矛盾的實驗結果。

  在名動加工的神經機制方面,FMRI的實驗結果表明,左額葉中回是語法語境下加工動詞的重要腦區。ERP的實驗結果表明,語法語境下的名詞可能誘發更大的P200,而動詞則可能誘發更大的N400和減小的P600。無語法語境下,N2對亞詞層面的語素義整合敏感。

  在以弱智兒童為對象的行為實驗中,這項研究成果檢驗了自1984年以來最為廣泛接受的范疇特異性損傷解釋--“感覺-功能說”。此假說認為語法范疇障礙,比如名動加工問題,也可在這一框架下得以說明。假說認為,有生命名詞的感覺特征比功能特征豐富,無生命名詞和動詞則是功能特征要比感覺特征豐富。因此可以預測,感覺特征損傷會導致有生命物的命名障礙但動詞命名可保存完好,而功能特征損傷則會導致無生命物命名和動詞命名的障礙。此假說的優點是在概念-語義層面找到了統一解釋名動分離的語義表征維度,將語法范疇障礙納入了語義解釋,明確指出詞的句法信息並非獨立表征模塊。這與我們此前得到的結論不符。根據假說,從名詞、動詞的命名差異可推測被試在生命性維度上的表現。動詞障礙反映了功能信息損傷,而功能信息在無生命物的語義表征中佔有更大權重,所以從動詞障礙可預測無生命物的損傷。命名結果發現,生命性確是弱智兒童語義組織的重要維度,但被試雖然無生命性名詞的表現差於強生命性名詞,最差的卻是弱生命性名詞,並不支持“感覺-功能”假說。這項研究成果還使用名詞定義任務,直接探討了弱智兒童對感覺-功能屬性的表征情況。發現弱智兒童強生命性事物的語義表征模式具有非典型性,且在命名強生命性事物時存在通達困難。以上結果也與感覺-功能假說不符。

  3.理論創新

  在有語法環境的詞語搭配判斷任務中,FMRI實驗發現名動形激活的加工腦區有差異,ERP實驗也發現名動誘發的ERP成分差異,表明句法因素可致漢語名動分離。就此,這項研究成果提出了“語法功能說”,這是對語法觀的一個重要補充。在構詞形態因素層面,加工孤立名、動詞的ERP實驗結果顯示,典型詞綴“子”、“化”並不能使名動產生分離,但復合詞內部語義組合模式的優勢程度可決定孤立狀態下的名動加工是否有差異,這是在國內外文獻中首次觀察到復合詞語義組合模式對詞語通達的影響,不但為名動分離原因提供了新視角,也開拓了復合詞加工的研究空間。以漢語弱智兒童為被試的行為實驗發現,名動命名成績和平均話語長度之間缺乏統計學上的顯著相關,表明命名能力可與語言能力分離。圖片命名任務表明弱智兒童的名動加工存在差異,而生命性和感覺-功能屬性確為弱智兒童詞匯語義組織的重要維度,由於個體差異,弱智兒童在加工強生命性或弱生命性事物的感覺特征時均可能存在非典型特征。但是,以上這些語義特征受損未能預示詞的句法信息的完好與否,顯示詞的概念-語義信息和句法信息為獨立表征模塊。綜上所述,句法因素、概念-語義因素,包括詞法層面的因素都對名動(形)加工有影響。

  二、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最后,從實驗研究和理論研究的互証關系看,這項研究成果的實驗多次表明,詞的概念-語義信息和句法信息存在分離,這意味著同樣的概念語義信息完全可以指向不同的句法功能,即同一詞項可以指向不同的句法詞,這為漢語兼類詞處理以及整個詞類劃分提供了新思路。另外,這項研究成果對弱智兒童調查所得結論,對弱智兒童語言教育計劃的制訂有直接指導意義。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