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中國文學

清代雜劇研究:立足於觀念與方法的創新

——《清代雜劇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10月21日13:47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黑龍江大學杜桂萍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代雜劇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5BZW026),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清代雜劇作家作品數量眾多,為中國古代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因許多作品存佚不為所悉,大量作家作品史實模糊不清,關於其文獻、文本與文化的整合研究一直無法有效開展。此前隻有港台學者有所涉及。這項研究成果在梳理基本文獻基礎上,對清代雜劇進行系統的史實、文獻和文學研究,就清代雜劇的生存狀態、文本特征、審美追求以及主要代表作家的創作情況給予考察和研究。具體選擇以作家的個案研究為綱,力求從問題意識入手,通過對作家心態的揭示、作品意蘊的分析以及相關的文獻考証,探討作家和具體雜劇文本的藝術價值,揭示清代雜劇文體形態特色與特殊的審美價值,及其作為一種戲劇樣式在歷史演進中富有生命力的存在意義。

  一、主要內容與重要觀點

  1.對有關清雜劇的研究狀況給予總體描述及評價,並形成了對清雜劇的總體認知和戲曲史定位。首先從研究史的維度評述自清代中葉直至近年來的清代雜劇研究,也從邏輯展開的角度對清雜劇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予以分析評價,將清雜劇的文學史定位、清雜劇研究各階段不平衡、雜劇與傳奇的文體區分、作家作品的厘定和考辨等問題特別拈出,認為文獻、文本、文化三位一體的整合研究是清雜劇研究突破的觀念前提。其次,系統分析與探討了清代雜劇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對清代雜劇的作家身份、地位、地域進行翔實梳理,認為清雜劇作品多出於中下層文人之手,在反映當代文化心態和社會思想方面,有著獨特的文本價值,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文學信息、文化內涵和文史資料。清雜劇題材中最有特色者為興衰變亂題材、自我寫心題材和迎鑾慶壽題材,以才學為劇、以議論為劇的現象則非常普遍,力求從心態研究角度揭示一代文人的生存狀況以及與當代文化的互動。審美追求上以文人化為表象,以雅正為指歸,致使雜劇愈加靠近詩文,呈現出與詩騷文化日益同構的特色。

  2.注重文獻勾稽、梳理、整合,並借助於歷史的、邏輯的審視達成對相關問題的思考,促成文獻與文心的整合研究,是這項研究成果在方法論追求上的有力嘗試。如利用方志、家譜,使得《雜劇三集》編者鄒式金是否仕清問題成為定論﹔首次考訂了《離騷影》的作者為楊宗岱﹔對新發現的海內孤本《經鋤堂樂府》作者葉奕苞及其雜劇創作給予全面介紹﹔豐富、補充了曾衍東和呂星垣等雜劇作家的生平事跡和創作文獻等。這種全面綜合地運用方志、家譜、詩文集、筆記等稀見史料,有意探討新的研究方法的努力,對研究清代文學中的文獻問題不無參考價值。再如徐爔及其《寫心雜劇》,在戲曲史上少有關注,關於其生平事跡和創作情況的研究不夠翔實且訛誤頗多,作者借助文獻的梳理考辯,一一予以辨正,並根據新見文獻考述了其文學創作的情況。綜合各種版本研究發現,《寫心雜劇》並非通常所說包括16、18或20個短劇,而是19個一折短劇。並且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這些作品經過20多年的創作,來自作者親身所歷,反映了徐爔后半生的生存狀況和心態,具有自傳性的特征,體現了寫心之旨,也昭示了小品之格。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作為俗文學的雜劇在向雅文學趨近的過程中,對雅俗兩種文化的兼容,完成了從文獻到文心的飛躍。

  3.以作家及其作品為個案,選取最能切入其雜劇創作心態與作品特色的角度,系統論述代表性作家的戲曲創作。具體選取了吳偉業、尤侗、嵇永仁、楊潮觀、蔣士銓、徐爔、桂馥、俞樾八位作家為個案。如關於王夫之及其雜劇創作,主要從遺民人格的視角切入王夫之及其雜劇創作,立足於其復仇以及對明朝敗亡緣由的反思之於其雜劇的影響。認為作品借敷衍唐代謝小娥復仇故事,通過對本事時間、地點、人物名字以及作品題名的必要改寫,塑造了一位復仇女神的形象,並以李公佐形象為載體彰顯自己的遺民品格,雜劇作品貫注了一種異常強烈的情感體驗,將本來極其普通的平民復仇故事附植於鼎革之際重大的社會歷史事件上,表達了對現實的認知以及對一系列政治事件的批評態度。對於尤侗的雜劇,從他一生以才為名、尋求才的實現的人生追求入手,認為雜劇是他才子情結不斷躁動的藝術結晶。其作品以“傷才”為內涵,以自喻性、自慰性、自娛性作為建構題材的手段,盡力在歷史人物身上凸顯其才氣揮洒、不入流俗、得意忘言、特立不移的個性氣質,借以張揚自我,表達個性。在藝術上,亦以“逞才”為特征,刻意追求情理之“奇”,還刻意展現藝術上的“新”,從多個層面體現了創作主體精湛的審美追求。吳偉業的雜劇,因創作於明亡后他隱居家鄉、入仕清朝之前,表現了復雜痛苦的“出”與“處”的矛盾彷徨,即借助特殊的題材本事,重點探尋吳偉業對“出”與“處”進行的深入思考。其他如楊潮觀,其以治世之循吏為理念的人生追求、長期為州縣地方官的仕宦經歷,使其借助雜劇進行有關國計民生種種問題的思考,這也正是《吟風閣雜劇》創作的思想動因和藝術源泉。

  4.清代雜劇的基本特征是文人化,在與傳奇的同構互動中成為戲曲史上所謂的“南雜劇”,其獨特的題材體制與審美品格是關注的重點。這項研究成果力求在個案研究中關注雜劇文體演變的多元思考,並依據翔實的文本分析得出確切的結論,形成關於南雜劇形態的基本認知,彌補了相關研究的不足。如其在創作觀念上,特別注重自我寫心,這其實是清代許多雜劇作家的創作目的。即便如治學嚴謹的學術大家,也往往借助雜劇創作表達對一種詩意生存的渴望。如桂馥的《后四聲猿》雜劇乃其晚年生命歷程中的偶然之舉,來自於為官與為學的錯誤選擇。遠赴雲南就任縣令的人生選擇,使桂馥處於無書無友的精神苦悶中,最終導致他“一生入世志全磨”。人生的失敗感、漂泊感喚醒了桂馥作為詩人的敏感,使他更加重視對精神價值的堅守,渴望生命的本真以及表述的自由。《后四聲猿》就是這樣的藝術載體。其直承徐渭《四聲猿》之精神衣缽,體現了詩人氣質與入世情懷的互動關系,傾泄出一代學人之於戲曲的別樣訴求,展示出一位盛世文人的悲劇人格與獨特的藝術追求。此外,他們特別注重一折雜劇的創作。嵇永仁《續離騷》雜劇四種分別以歌、哭、笑、罵組構情節﹔蔣士銓雜劇借鑒傳奇創作手法,採用了兩條線索敘事,對戲中戲藝術手法嫻熟運用等。而作為乾嘉時期最有成就的雜劇作家,楊潮觀的《吟風閣雜劇》,是南雜劇的杰出代表。其獨特的敘事追求、別致的角色意識和成熟的文本體制等創新點,都體現了短劇藝術的最后完成。他全力從事短劇創作,表現出自覺的藝術追求,且體現出較強的劇場意識和自足的美學意蘊。楊潮觀讓短劇擁有了獨立的藝術形態,提升了短劇的地位,這是其他作家沒有做到也難以做到的。

  二、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

  這項研究成果力求建立一種以作家研究為中心,以文獻研究為基礎,以文本研究為指歸,以時代思潮為觀照的文學研究模式,借助現代學術研究的新理念和科學方法,梳理清雜劇的創作以及雜劇觀念上的各種特征,進而從戲曲流變的角度闡述雅俗觀念與審美意識的變遷對清雜劇審美風貌的影響﹔厘清文體演變與文學流變的互動關系,揭示文人心態與雜劇創作的內在勾連,貫通清代雜劇的文化流變與心態史、學術史、審美思潮史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古代文學研究探索一種有效的方法論。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