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中國文學

楷體《全明詞》研究

--《〈全明詞〉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0日16:54  

  浙江大學周明初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明詞〉及明詞相關問題的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6BZW041),最終成果為專著《〈全明詞〉研究》。課題組成員有:葉曄。

  對明詞的相關研究,在上世紀古代文學研究中比較薄弱。除了民國年間趙尊岳先生整理的《明詞匯刊》外,其他方面沒有太多的實質性進展。進入本世紀后,隨著張仲謀《明詞史》的出版,饒宗頤初纂、張璋主纂《全明詞》的推出,明詞研究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文獻平台,逐漸形成一個初步的理論構架,發展態勢令人欣喜。然而,明代文獻浩如煙海,限於歷史等諸原因,饒、張二先生對明代文獻的掌握仍有不足之處,這使得《全明詞》在版本、輯佚、校勘等方面存在較大的文獻漏洞。這項成果正是針對這些研究的薄弱環節做出的一次全面而翔實考察,在體例允許范圍內,盡可能地彌補《全明詞》中的一些疏失對學術界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對照新發現的文獻與《全明詞》的原有整理成果,相互融通,考論結合,對明代詞壇中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及特有文學現象進行專題研究。成果主要內容包括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全明詞》失收作品的輯補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的《全明詞》,收錄明代詞人1390多家,詞作近2萬首,為明代詞學文獻之總匯,誠有功於學界。然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疏誤之處亦不少。成果通過對包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禁毀書叢刊》、《四庫未收書輯刊》、《續修四庫全書》在內的《四庫全書》系列叢書及《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叢書集成初編》、《續編》等大型叢書以及大量明代別集、總集以至方志、家譜的普查,過眼古籍近三千種,其中不乏海內外珍稀善本,共輯得明代詞人629家、詞作5000多首。其中包括《全明詞》未收詞人466家、詞作3076首,已收詞人163家之未收詞作1945首,所補詞家、詞作均超過《全明詞》的四分之一,並以《全明詞補編》(以下簡稱“《補編》”)這一階段性成果的形式,構成該課題的上編部分。這5000多首作品中,既有對唐世濟、黃媛貞、馬邦良、薛敬孟、劉節、黃祖儒等《全明詞》未收大家的作品展示,也有對周履靖、俞彥、梁雲構、瞿佑、季孟蓮、吳子孝、茅維等《全明詞》已收作家作品的大幅度補充,更有對陳子龍、張綖等傳統名家的漏收作品的輯佚,較之前賢,更完整地展示了明詞創作的風貌,為明詞研究提供了完備的文獻資料。

  在《全明詞補編》作為階段性成果出版之后,課題組繼續開展明詞的續補工作。從國內各公共圖書館和海外各古籍典藏機構等處復制、抄錄得未收明詞近千首,其中很大一部分出自珍稀本古籍,國內學者難得一見。依《全明詞》、《全明詞補編》體例,以單篇論文的形式,構成課題“下編”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對明代詞人生平事跡的考証

  作家和作品,一直是文學研究的基本單位。這項作為一個斷代分體總集的研究成果,不僅在作品的再整理和考察上用力良多,在對作家生平事跡的關照和還原方面,同樣取得了優異的成果。最主要的是通過大量文獻資料的考訂,糾正了《全明詞》中的一些錯誤,特別體現在對《全明詞》詞人小傳的修訂上。這些修訂條目,其中《補編》續補之詞人,在《補編》的詞人小傳中予以補正﹔未能續補作品的詞人,則另撰文加以考証,部分成果以單篇論文形式,與其它明詞研究論文一起,構成該課題的下編部分。

  首先,《全明詞》中一些詞人的生卒年,或未考出,或有錯誤,課題對其中的錯訛與不足之處,一一作了補正,有近百處。如瞿佑,《全明詞》謂其生於元至正元年(1341),卒於明宣德二年(1427),《補編》對此作了糾正,當生於元至正七年(1347),卒於明宣德八年(1433)﹔再如張綖,《全明詞》僅考其生年,而卒年不詳,《補編》考得其卒於嘉靖二十二年(1543)。其次,除詞人生卒年外,課題還糾正了《全明詞》的一些人物混淆之誤,如錢谷,明代有兩人,一為正德年間之錢谷,另一為明末之錢谷,后者曾師事夏允彝,有《倡和香詞》,收詞29首。《全明詞》將二者混淆為一,稱錢谷生於正德三年(1508),卒於隆慶六年(1572),並據《倡和香詞》收詞29首。其實正德年間之錢谷,作詞僅存1首,即《補編》所錄之《江南春》。另外,《全明詞》有一些詞人詞作的重出之處,如江膺(第1470頁)和汪膺(第3083頁),顧潛(第507頁)和顧孔昭(第1498頁)、錢氏(第1062頁)和錢夫人(第1506頁)等,皆同一人而誤作兩人,致使作品重出,成果皆對此作了修訂。

  綜上所述,成果充分利用了現有文獻資料,尤其是對筆記、方志等的考察,挖掘了許多以前不為人知的資料,為詞人傳記的撰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糾正了《全明詞》考訂不夠准確、編排略顯凌亂等不足之處。另外,《補編》中未收詞家417人也都有相對完整的傳記資料,可補史傳之闕。這些看似短小的傳記,實際上凝聚著編纂者細致的考訂與辛苦的勞作,顯示了編纂者嚴謹的治學態度與扎實的文獻功底,對於明詞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對明代詞壇若干問題的研究

  明詞的價值及其詞史意義,從根本上說,必須用有明一代的創作實績來彰顯。任何理論建構和現象分析,都不能取代明詞文本整理的基礎作用,隻有在充分文獻整理之上的認知和理解,才能凸顯明詞研究的更深層次的價值。包括對前人觀念的反駁與清理,轉換研究視角與思維理路,對明詞異量之美的發掘,以及嘗試在明詞特有語境之上建構明詞獨有的話語系統等。這項成果的深入,同樣建立在“上編”明詞整理的可靠基礎之上,然后在“下編”中作進一步地論述。梳理明詞重要作品的創作歸屬,探求其內在的藝術價值,挖掘其外在的多維價值,繼而由點到面,專題考察明詞發展流變中的一些獨特的文學現象。

  對一些作品歸屬權的考論,是明詞文獻整理工作的一種延伸。如通過對劉基佚詞《沁園春》的考論,厘清了劉基與元代作家余闕的交往,指出作品中敘述余闕生平的一些失誤,推斷此詞當為明人偽托。又如通過對不同明人別集中出現的四篇互見詞作的分析,追本溯源,考訂出作品的原始歸屬,並通過對著述編纂、出版環節的還原,探求作品竄入他人文集中的諸種原因。對作品藝術價值的再討論,則是認知文學史意義、改寫文學史地位的一種前期工作。成果通過對張綖存疑詞的深入考察,厘清了這些作品與北宋詞人秦觀的關系,以及前人將之混淆的諸種原因。在明確創作權的基礎上,針對原來文學史上張綖不擅慢詞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重新認識了張綖《詩余圖譜》的詞論史價值。

  對明詞相關文學現象的梳理和論析,則是對不同時代的明詞生存和發展環境的一種局部還原。如明詞創作中對宋元名篇的和韻行為,既是對前人創作主題及場景的推崇和拓展,也是對同時代作家和韻行為的一次附和及自我作古。又如清人對明詞多有微議,他們編選明詞選集,經常對明人作品擅加改動,以致失去了明詞的真實面貌,這算是明詞接受過程中的一個奇特現象。成果通過對上述現象的論析,更好地展現明詞的淵源傳統、發展歷程及在后世的接受情況。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