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考古學

林西井溝子--晚期青銅時代墓地的發掘與綜合研究

——《井溝子類型的綜合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0日15:04  

  吉林大學王立新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井溝子類型的綜合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6BKG001),最終成果為研究報告《林西井溝子——晚期青銅時代墓地的發掘與綜合研究》。課題組成員有:王立新、塔拉、朱泓、周慧、朱永剛、陳全家、李延祥、湯卓煒。

  井溝子類型是基於2002年內蒙古林西縣井溝子遺址西區墓葬的發掘而命名的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經過2002、2003年兩個年度的發掘,已將井溝子西區墓地基本上完整揭露,共發掘墓葬58座和同一文化性質的灰坑2座,出土人工遺物2000余件。發掘中還收集了上百具人骨和大量殉葬的動物骨骼,並採集了孢粉土樣和測年碳樣。發掘簡報的報道以及對這類遺存的年代、文化性質、經濟形態、居民族屬的初步分析,已經引起國內外研究中國北方考古的學者們的關注。

  井溝子西區墓地的發掘,為認識長城地帶東部游牧文化的面貌特征並解決相關學術問題,提供了一批非常關鍵的材料。若想深化對井溝子類型的認識,對這批彌足珍貴的材料進行全面整理和系統報道,是最為基礎、最為緊要的研究環節。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多學科分析手段,最大限度地從各類遺存中萃取有價值的信息,對這類遺存開展綜合性的研究,也是當務之急。

  這項成果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井溝子遺址發掘報告,既按單位客觀、翔實地報道所有的發掘材料,又對有助於發掘材料的理解和利用的考古學基本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分析。研究表明,井溝子西區墓葬的相對年代晚於夏家店上層文化,其絕對年代可推定為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從文化特征的比較來看,以井溝子西區墓葬為代表的遺存應代表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可稱為井溝子類型。該類型的確認,填補了西拉木倫河流域青銅文化發展序列中的一個缺環。井溝子西區墓地出土的該類遺存大體可分為早晚相繼、順序相承的三個階段,體現了時間上的延續性和文化結構上的穩定性。從族屬上看,井溝子類型不僅在年代、地域上與文獻所記東胡族的活動時間和地域相吻合,其經濟形態也與文獻所記胡人的生活習俗十分契合,應當就是學術界追尋已久的古族東胡的遺存。

  成果的下編為井溝子類型遺存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從體質人類學、分子考古學、骨化學、冶金學、動物考古學和環境考古學角度,對出土遺存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體質人類學的分析顯示,井溝子類型古代居民的體質特征與已知的鮮卑、契丹的人種性狀頗為一致,同屬於以低顱為突出特征的北亞蒙古人種范疇,而不同於遼西地區此前存在的古東北類型和古華北類型的古代居民。這一認識為將井溝子類型的族屬推定為東胡族,提供了人種學方面的支持。

  對井溝子西區墓地人骨的線粒體DNA分析發現,該組古代居民在遺傳距離上與作為東胡后裔的漢代鮮卑居民最為接近,並且與現代鄂倫春、鄂溫克人的遺傳距離也非常接近,說明井溝子古代人群對這兩個民族的形成可能有重要的基因貢獻。這項研究首次從分子考古學角度揭示了東胡族系人群在兩千余年間的流變。

  通過對井溝子西區墓地殉牲習俗、畜群構成以及隨葬工具的分析可知,井溝子類型是以畜牧業為主並兼營漁獵業的一種經濟形態,其畜牧業很可能是採用一種季節性游牧的生產方式。鑒於井溝子類型居民在人種特征上不同於當地此前的居民,文化面貌上也與當地此前的夏家店上層文化有本質區別,可推測這種新型的經濟形態是由來自更北地區的人群攜帶而來的。

  對井溝子西區墓地古代居民骨骼中δ13C和δ15N的比值測定也可以發現,該組居民骨骼中的δ15N值偏高,表明他們在日常飲食習慣中保持著較高比例的動物性食物攝入,同樣暗示了飼養業和狩獵業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佔據重要位置。δ13C的分析顯示,該組居民植物性食物中以C4類植物(主要包括灌木、牧草、小米等)的攝入為主,說明井溝子古代居民除保持日常較高比例的肉食攝入外,也充分利用了周圍環境中的C4類植物,使其成為食物結構中植物性蛋白的主要補充,充分體現了人類對環境資源的依賴。從骨化學角度對井溝子古代居民食譜構成的分析,在中國北方長城地帶考古中具有開創性。

  對井溝子西區墓地出土青銅器的金屬成分檢測結果表明,當時的工匠已經能夠有意識地根據器物的不同用途和機械性能的要求來配置合金成分,已經能夠初步控制鉛和錫的含量,並根據器物的需要冶煉出機械性能較好的鉛錫青銅合金。金相檢測結果顯示,井溝子西區墓地出土的青銅耳環、兵器與工具中經過熱鍛和冷處理的樣品比例較高,應當是為了獲得有理想強度和硬度的刃部或尖部而特意加工的。從合金成分和夾雜物情況看來,井溝子西區墓地青銅器主要是銅、錫、鉛合金,夾雜物主要是硫化物。與已知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礦冶遺址中含顯量銀的銅、錫、砷三元合金的成分結構明顯不同。井溝子西區墓地青銅器的合金成分之所以有別於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青銅器成分,不僅意味著兩種文化青銅器在礦料來源上的區別,也透露出兩種文化在冶銅工藝方面的差異,甚至從一個側面進一步印証了井溝子類型在文化面貌、人群構成、經濟形態等方面與夏家店上層文化所具有的本質不同。

  取自井溝子遺址夏家店上層文化灰坑和井溝子類型墓葬的8份孢粉樣品的檢測結果表明,兩種堆積的形成時間雖不相同,而各個樣品所顯示的孢粉特征卻是非常相似,顯示的是疏林雜類草草原植被景觀和溫涼偏干的氣候類型,暗示可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井溝子一帶的環境狀況並無大的改變。這樣的植被與氣候類型,既能支持旱作農業,又能滿足從事畜牧業和漁獵活動的需要。所以,以欠發達的農業經濟為主業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和以畜牧業為主業的井溝子類型均能適應這裡的環境。

  家馬的起源、傳播與遺傳性狀研究,是目前世界考古學的前沿性課題。分別取自井溝子西區墓地4座墓葬中的4例馬骨的線粒體DNA分析表明,4例樣品在系統發育網絡上分別歸屬於3個不同譜系。這不僅反映出井溝子類型家馬母系來源的多樣性,實際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中國家馬的起源要比以前想象的更為復雜。或許既有本土起源的因素,也有外來的因素。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井溝子類型中已檢測的家馬,與中國境內曾經廣泛存在過的普氏野馬並無直接的母系遺傳關系。

  這項成果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對東胡遺存的探索,歷來是東北考古中的一個重點。以往提出的夏家店上層文化東胡說,由於在年代、人種成分、文化內涵方面的抵牾,已不斷受到人們的懷疑乃至否定。井溝子類型的發現,為探索東胡遺存提供了一個新的線索,為破解東北考古與東北史研究中有關東胡的謎團,提供了重要契機。

  2.近年,對於長城地帶游牧文化帶的形成問題漸成中國北方考古中的一個熱點。這一地帶發達的畜牧業以及游牧的生產方式究竟是外來的,還是滋生於本地區此前的農業經濟?井溝子西區墓地的發掘與研究,無疑為這一問題的最終解決,提供了一批非常關鍵的材料,對於探討我國古代北方地區牧業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3.井溝子西區墓葬的人種學研究表明,這批居民具有典型的北亞蒙古人種即胡人的體質性狀,而非遼西地區春秋中期以前的原住居民(屬於戎狄系統),明顯屬於外來的人群。這一認識對於破除自《史記》以來形成的戎狄即胡的傳統史學觀念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4.井溝子類型的確認,不僅填補了西拉木倫河流域晚期青銅時代文化的一個缺環,對於今后在赤峰等地的考古工作中繼續辨識和判定同類性質的遺存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