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中國歷史

充滿魅力的晚清海防地理學

——《晚清海防地理學發展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12月26日16:01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河北師范大學王宏斌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晚清海防地理學發展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6BZS035),最終成果為《晚清海防地理學發展史》。

  一、開展《晚清海防地理學發展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海防地理學源於海防戰爭,並為海防戰爭服務。正確認識地理特點,按照地理特點部署軍隊,就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反之,可能導致失敗。海防地理學的真正魅力就在於它的有限性和不確定性,在於它並不提供任何的標准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四洲志》、《海國圖志》、《瀛寰志略》等海防地理學著作相繼問世。而后,隨著海防危機的不斷加深,為了適應海防建設的需要,關於海防地理的作品與圖說開始大量刊刻,有的出自學者的精心研究,有的來自將領的親筆記錄。經過對三家圖書館相關圖書的粗略統計,從1840年到1912年海防地理學論著不下268種。在這些海防地理著作中,作者著重分析了我國沿海的地理形勢,分析了交通運輸條件和通訊能力,分析了中外著名戰例,為晚清海防戰爭的進行和軍隊部署提供了直接依據﹔作者還密切關注著敵我雙方的社會政治狀況以及民眾對於戰爭的基本態度,全面調查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條件和后勤保障能力,認真評估了彼此之間的戰爭潛力,可以說涉及海防地理學的各個要素。有的論著內容翔實,洋洋數十萬言,軍事信息資源十分豐富﹔有的論文、圖說篇幅雖然不長,隻有幾千字,而言簡意賅,圖文並茂,軍事利用價值極高﹔有的敘述雖然略嫌蕪雜,而透漏出來的海防信息仍然值得關注。這些論著不僅為當年的海防戰爭、軍隊部署、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直到今天讀起來有的還很富有啟發性。總而言之,這是一份極為珍貴而豐盛的歷史文化遺產,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鑒。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知彼知己:海防地理學的新起點(1840-1874年)。聯系清代前期海防地理學的成就,著重分析林則徐的《四洲志》、俞昌會的《防海輯要》、梁廷楠的《海國四說》、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畬的《瀛寰志略》,觀察國人對於軍事地緣政治的認知水平,評價作者在海防地理學方面取得的成績,考察他們提出的“遠交近攻”、“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師夷制夷”等反侵略方案,分析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學者的軍事地理觀念及其普遍存在的局限性。

  第二章 知天知地:海防地理學知識的增長(1875-1894年)。清代前期建立的是以陸基為主的海防體系,即以海口露天炮台為主,近海小型戰船為輔的水陸相維體系,海岸兵力分散布置。兩次鴉片戰爭之后,這種星羅棋布的海防體系受到嚴重挑戰和破壞,從1874年開始,清政府被迫適應近代海防戰爭的需要,調整海防戰略,海軍集中部署於重要海口,陸軍集中在戰略要地,特別強調利用鐵路運輸進行機動作戰。這種戰略的調整與海防地理學的發展有密切關系。本章著重研究希理哈《海防新論》的譯介對於中國學者的廣泛影響,主要有華世芳的《沿海形勢錄》、張之洞的《廣東海圖說》、衛杰的《海口圖說》、徐家干的《洋防說略》等作品,探索國人海防地理觀念的進步情況。尤其是姚文棟所著《日本地理兵要》一書,將日本這個富於侵略性的國家作為假想敵,開始研究其兵要地理,並制訂了以攻為守的戰略方針,富有戰略思想。

  第三章 蔚為大觀:海防地理學要素的全面考察(1895-1911年)。現代海防地理學的基本內容可分為相互包容的三個方面:一是關於戰爭環境因素研究,通常指地貌、植被、河川等自然地理因素,人口民族、行政區劃、交通運輸等人文經濟地理因素,以及戰場、關隘、要道、洞穴、軍事目標等用兵要素,著重研究這些因素對於戰爭的影響程度和方式﹔二是軍事潛力地理研究,例如對不同國家武裝力量、技術兵器、軍需供給、訓練水平等實力基礎的分析,對煤、石油、水電、核燃料等自然資源和財政、金融、經濟體制、國民收入等社會經濟條件的綜合評價和對精神政治、科學技術等軍事潛力的地區差異分析等﹔三是區域軍事地理研究,包括戰區軍事地理、國家軍事地理和以武裝防衛能力與國家地域組織體制相適應的軍事行政區劃研究。本章著重研究朱正元的《浙江省全省海圖說》、張煜南的《推廣瀛寰志略》、孫灝的《海國圖志征實》、余宏淦的《新編沿海險要圖說》、陳壽彭譯《中國江海險要圖志》、丁開嶂的《中國海軍形勢論》等,著重考察晚清海防地理學要素是否完備,海權觀念影響如何。盡管當時的海防地理研究存在著缺陷,甚至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而作為海防地理學,研究內容已經涉及方方面面,其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三、重要觀點

  第一章的主要觀點:第一,從中國海防安全觀念出發,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人開始研究周邊國家,開始意識到傳統的封貢體系正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試圖通過分析西方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以及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尋找到新的盟友,開始探討“以夷攻夷”、“以夷制夷”和“以夷款夷”的途徑,從而萌發了地緣政治意識。在這方面,魏源的地緣政治意識應該說是最為明確,他提出的與美國、法國、俄國結為友好關系,聯合對付英國侵略的方案未必真的有用,但他的“遠交近攻”的理念是值得重視的。

  第二,在戰時,中國后方官紳對於本國海防地理的認識,仍然求之於古籍﹔在戰后也沒有新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停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的水平上。許多人認為第一次中英戰爭,英國軍隊遠道而來,后勤供應困難,屬於孤軍深入,違犯兵家大忌,不應勝利而勝利﹔而中國軍隊佔有天時、地利和人和的條件,不該失敗而失敗。他們過於看重地利優勢,對於武器裝備優劣缺乏清醒的認識﹔過於強調將帥指揮無能,對於交戰情況不能保持實事求是的態度。總之一句話,無論對於敵人還是對於自身,都缺乏理性的認識。

  第二章的主要觀點:第一,在《防海新論》的影響下,一部分學者開始致力於中國海口要塞的研究,衛杰的《海口圖說》盡管不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學術性著作,但言簡意賅,富有濃重的時代氣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海防地理學著作。作者不僅親身考察了實地,而且參考了一些中外著作,總結了歷次中外戰爭經驗和教訓,尤其是結合地理地形特點和炮台用途,提出了建設的藍圖,很有思想價值。這既是嚴峻的海防形勢提出的時代任務,又是作者適應形勢需要,認真探索的海防問題的結果。與既往的編著與譯著相比,《海口圖說》的刊刻標志著中國海防地理學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學術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

  第二,《防海新論》對於張之洞的影響也很大,他不僅支持節選《防海新論》,而且親自研究廣東沿海地理,撰寫成《廣東海口圖說》,不僅分析了廣東海防地理位置、地理特點、海港條件和自然環境,而且考察了軍事設施現狀和軍隊部署狀況,還提出了海防戰爭的具體設想。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參加了海防地理學的探討,有的學者思想頗為先進。他們大聲呼吁說:“中西關鍵全在南洋。今欲嚴中國門戶之防,絕外夷覬覦之漸,必自經理南洋始。”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從海防戰略來看,這一戰略設想極富遠見。有的學者比較關注日本的侵略性,預言中日之間可能爆發的戰爭,為此還制定了以攻為守的戰略方案,頗有思想見地。

  第三章的主要觀點:第一,中國的海防地理學者認為,任何環境條件都會對海防戰爭產生一定影響,這些影響至少在事前是可以搞清楚的,也是可以預見的,可以利用的。在張之洞的組織下,來春石泰、駱博凱、雷諾和姚錫光等人對於長江防務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尤其是雷諾的建議具有較高的軍事學價值,無論是其集中財力、物力和兵力重點建筑兩三處要塞炮台的計劃,還是具體的戰術設想,火炮性能與配置方案,都富有啟發性。通過朱正元分析的海防地理事例,我們認為,中國人關於海防地理學的知識得到了新的全面發展,他們全面地分析了浙江、江蘇和福建等省區重要海口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象環境、戰略資源、城鎮分布、人口要素等海防要素。尤其是陳壽彭通過翻譯英國人撰寫的《中國江海險要圖志》,使中國學者掌握了中國海島、海岸、海港和海道的詳細數據,增強了中國海域潮流、季風、冰期等氣象變化規律的知識,同時還了解了中國濱海地區居民、駐軍、物產、道路、通信等詳細的人文地理信息。這一切,都使中國海防地理學的知識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第二,1895年以后,海防地理學的發展,既表現在海防地理要素的討論比較全面,比較縝密,也表現在海防戰略理論水平有所提高。丁開嶂的《中國海軍地理形勢論》的出版,標志著中國海防地理學的理論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作者認為,當時的國力和現實決定,中國的海防方針隻能是防守,而非進攻。中國當時應當在東海的象山港建筑主要海軍基地,同時在黃海和南海建筑海軍分港,駐扎艦隊,形成一個南北呼應的海軍力量。這些認識高屋建瓴,是很有海防指導價值的。

  四、成果的學術價值、應用價值以及社會影響和效益

  戰爭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進行的,任何戰爭都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重視這些制約,尊重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條件,努力做到避害趨利,揚長避短,就能使戰爭獲得勝利。軍事地理學顯然是人類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伴隨戰爭的發展而形成的。地理環境對於國家的戰略的實施,無論成功與失敗,影響都是客觀存在的。古往今來,高明的軍事家都非常重視地理環境對戰爭行動的影響。研究晚清的海防地理學的發展情況,總結當年海防戰爭的經驗和教訓,對於當代軍事家和政治家指導未來的海防戰爭,毫無疑問具有重大參考價值。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