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民族問題研究

新時期少數民族多語人才資源開發戰略研究與實踐

——《新時期少數民族多語人才資源開發戰略研究與實踐》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0日15:45  

  延邊大學張貞愛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期少數民族多語人才資源開發戰略研究與實踐——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現狀和發展對策》(項目批准號為05BMZ014),最終成果為專著《新時期少數民族多語人才資源開發戰略研究與實踐》。課題組成員有:崔曦秀、李英浩、白紅愛。

  該成果認為,堅持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教育學、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語言習得等交叉學科的角度,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兩個層面,以外語教育和民、漢、外三種語言課程教育為議題,採用文獻法、實際調查、實地觀察和實驗教學等研究方法,在充分吸收國內外該領域前沿研究成果基礎上,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探討了少數民族地區多語人才資源開發的教育方略。該課題主要涉及具有民族文化、民族語言、民族文字和民族學校教育體系的各少數民族。

  一、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該成果由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組成。

  上篇的主要議題是中國少數民族雙語雙文化建構特征的優勢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的關系,集中闡述了改革開放后少數民族雙語雙文化建構的全新價值取向,明示了本課題研究的主要觀點:新時期少數民族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研究應在少數民族的多元語言文化優勢上尋求其突破口。

  該篇的主要建樹在於從民族政策、區域自治、學校教育體制等方面比較了中國與美國的多元教育,並指出中國民族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長效性。美國的多元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的主流民族語言能力的一元化人才,使其盡快融入主流社會。中國的多元教育目標是讓一個學生掌握多種語言文化,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過程,為學生提供能夠成為多語人才的教育平台。這種多語人才是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時代最具競爭力的人才之一。而且,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的民族政策保全了雙語人力資源,這為培養三語或多語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源基礎和重要的政策保障。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對人類進步和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中篇的主要議題是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多語人才資源開發戰略研究。本篇為開發少數民族多語人才資源,從外語教育到三種語言教育體系,從基礎教育階段三種語言能力的培養直至高等教育階段少數民族人才模式,提出了系統的教育方略,深入探討了少數民族雙語雙文化建構特征的內涵意義。

  該篇對我國少數民族基礎教育階段的外語教育進行了基礎理論研究,其主要建樹在於:為建立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理論體系提供了理論依據。首先,從三個方面定義了“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是什麼:一是少數民族外語教育作為全國外語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主流民族外語教育有同有異﹔二是從語言與語言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國少數民族的外語教育是民漢雙語基礎上的外語教育,有兩種語言系統的支撐﹔三是在語言認知與語言習得層面上,我國少數民族外語學習本質上屬於雙語基礎上的第三語言習得范疇。其特殊性體現在學習者的兩種語言學習經驗積澱而成的認知潛能和語言學能上。其次,該成果從五個方面著力探討了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特殊性所在,提出了“雙語基礎上的外語教育具有潛在優勢”的假設。通過實驗所得第一手統計數據,基本証實了雙語人在外語學習中有其認知潛能上的可開發優勢。再次,該成果以“民漢雙語基礎上的外語教育有兩種語言系統的支撐”和“語言的普遍性”為理論依據,經觀察、訪談、調查及小范圍的實驗研究, 大膽提出了適合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建構特征的“雙重正遷移”外語教學模式。

  “雙重正遷移”教學模式是課題組負責人以我國朝鮮族英語教育為個案研究,在1998年提出的,具有創新意義的英語教學模式。十年來,從朝鮮族的英語教育到少數民族的外語教育研究,從外語教育的基礎理論研究到多次的實驗教學及實証研究,“雙重正遷移”外語教學模式逐漸趨於成熟,逐漸趨於具體化,逐漸被更多的外語教育工作者理解、接納和應用。“雙重正遷移”外語教學模式是本課題成果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該教學模式的合理實施將對我國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水平的提高,對我國少數民族三種語言能力的培養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然而,不可忽略的是“潛在優勢”需要挖掘,“雙重正遷移”教學模式需要引導。這對少數民族外語教師的培養、外語教材體系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該篇較全面地梳理了國內關於三種語言教育的文獻,首次提出構建“民、漢、外三種語言教育體系”的基本設想,並為“三種語言教育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基礎研究,從該教育體系及其運行機制中探索少數民族三語人才資源開發戰略,以語言的三大功能為理論依據,探討了民、漢、外三種語言的習得順序、習得特征及三種語言能力規格,明確了建立三種語言教育體系的宗旨、理論依據、教學目標。

  “三種語言教育體系”是指:少數民族學校的(基礎教育階段)民語、漢語、外語課程教育應該在語言學科框架下,構建三種語言課程體系,在該體系中分設民語、漢語、外語課型,並在小學、初中、高中的適當階段設立“兩種語言整合”課型,即“民漢”、“民外”、“漢外”整合課型,為學生創建共同提高三種語言能力的語言行為平台。

  “三種語言教育體系”的理念基礎在於要把少數民族學生的三種語言能力看作一個整體,把民、漢、外三種語言課程教育看作一個系統,在三種語言課程教育間形成積極的互動機制,優化組合語言教育資源,促進語言能力培養的實效性。

  “三種語言教育體系”的特色在於:一是確立語言能力的整體化意識,激發學生能動的自我責任意識,平衡把握屬於自己的三種語言學習。二是樹立語言教育的系統化意識,使民、漢、外單項課程教師能夠多層面多視角地探討三種語言間的內在和外在的聯系,平衡、協調發展三種語言教育。

  此外,該篇還集中探討了后WTO時代地方民族高校教育發展戰略,依據延邊大學英語專業“英日漢朝”四種語言人才培養體系和理工學院“專業+英日漢朝”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經驗,大膽地為我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專業+多語”的人才模式。該人才模式的必要性在於“一體多元”時代對多語人才的需求,其可行性在於少數民族學校的三種語言教育體系及少數民族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具備的(一定程度上的)三種語言能力。

  下篇的主要議題是第三語言習得與第三語言教育研究,為少數民族三種語言教育體系的構建和三種語言能力的培養,在語音、語法、語碼轉換等方面開展了各項實驗研究。在“朝漢雙語基礎上的英語教育”研究基礎上,率先在國內進行了第三語言習得特征的原創性研究,與國外的三語教育和多語教育研究幾乎是同步發展起來的,並已開始取得初步的成果。

  二、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是課題成果提出了少數民族“多語人才”概念,以“讓少數民族多元特色得以優勢發展”為理念基礎,提出了適合少數民族地區多語人才資源開發的教育方略。

  二是提出了構建基礎教育階段“三種語言教育體系”的設想。為培養少數民族的三種語言能力,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化組合﹔進而,確立語言教學運行機制上的合理保障。

  三是提出了高等教育階段“專業+多語”的少數民族人才模式。通過理論探索與實踐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個案研究與成功經驗。

  四是為建立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理論體系,從三方面定義了“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是什麼﹔從理論上闡明了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本質特征,即“雙語基礎上的外語教育/第三語言教育”。

  五是提出了適合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建構特征的“雙重正遷移”外語教學模式。

  六是提出的“第三語言習得”在國內外尚屬全新的前 沿研究領域。該課題成果將為國內第三語言習得提供基礎研究,為國外第三語言習得研究提供可借鑒的實例。

  七是通過對比中國和美國多元語言文化教育體系及政策體系,論証了中國少數民族政策不僅適用於我國國情,而且也適合整個人類社會的平等、和諧、發展。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