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國際問題研究

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概要與歷史發展

——《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發展史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4月22日14:44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張中雲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發展史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1BGJ012),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林德山、趙緒生。

  列寧最早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體系概括為“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即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之后,我國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將其細分為由更多相對獨立學科組成的科學體系,至少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民族學、軍事學、倫理學、文化學、新聞學、教育學、歷史學等。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重要內容和相對獨立的部分,但以往很少有人作過獨立研究和系統概括,該成果嘗試從理論體系及其歷史發展進行簡要概述。主要內容如下:

  一、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的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在國際政治學界,有人不承認馬克思主義有獨立系統的國際政治理論,因為它沒有自己的理論基礎﹔有人雖承認國際政治存在“三種理論范式”,即自由主義、現實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但將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簡單歸結為“階級論”。這都是片面的。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也是她同國際政治其他學派相區別的基本標志。馬克思在1859年所著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他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作了全面釋述,其中心是“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法律的和政治上層建筑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恩格斯后來在闡述馬克思的這一原理時又進一步明確指出:“下面這個原理,不僅對於經濟學,而且對於一切歷史科學(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都是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發現:‘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過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隻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並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延伸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正是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明確與自由主義(理想主義)、現實主義的區別。自由主義隻強調理想、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忽視或輕視物質利益和物質力量﹔現實主義隻強調權力、實力的作用,忽視或輕視權力、實力是建立在一定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之上並受其制約的。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不可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科學揭示、說明國際政治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二、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的理論支點是國家的本質與任務和時代的性質與特征。國際政治是國家間相互關系內容的集中表現和國家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國際政治的主體是國家,任何國家活動的任務,又與一定的時代性質和特征相適應。

  何謂國家?人們對它從來有不同的解讀,分歧的焦點在於它是不是一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一定階級利益的代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國家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的仲裁力量,又照例是最強大的、在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的代表和工具。國家無論是國內行為,還是國際行為,說到底都是代表其國家佔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的。

  何謂時代?馬克思主義根據歷史唯物主義提出,劃分歷史大時代的依據是一定的物質生活方式和經濟生產,由此明確提出了人類歷史演進的幾個歷史大時代的劃分:“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社會演進的幾個時代。”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所處資產階級歷史時代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必然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歷史時代,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歷史時代。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分析和論証國際政治問題,必須把握國家的本質與任務和時代的性質與特征,才能揭示國際政治現象的特征和性質。在資本主義歷史時代,資本主義國家擴大對外貿易,佔領世界市場,掠奪別國財富,謀取世界霸權,為達到此目的,交替使用戰爭與和平兩手,是這一歷史時代國際政治的基本內容和本質。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進入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代,新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上,主張平等互利貿易,謀求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反對掠奪和稱霸,反對戰爭,爭取世界和平,國際政治具有了新的內容和性質。

  三、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概述國際政治各類基本問題和社會主義國家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國際政治基本問題有各種類型:有的貫穿於歷史長期發展的始終,諸如戰爭與和平、世界格局、國際秩序等﹔有的隨歷史條件變化而變化,諸如民族問題從民族主權國家發展為民族殖民地問題等﹔有的是在一定歷史時代產生的特殊問題,諸如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世界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等﹔有的是全新的問題,諸如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后,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相互關系的原則和不同性質外交戰略和政策之間的矛盾與斗爭問題等。面對國際政治基本問題,不同階級、政治集團和各種學派都有自已的立場與詮釋,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在於揭示這些基本問題產生的歷史條件、內容實質、發展趨勢與實際影響,以及採取的基本原則。

  國家外交是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具有鮮明特色的部分。馬克思主義在批判資產階級國家和政黨的外交中,創立具有自己品格和作風的外交理論,規定了工人階級政黨在執政和非執政條件下的外交應該遵循的理論原則、戰略策略、方針路線和目標任務,擺脫了傳統外交局限於政黨、地區、民族和國家利益的狹隘框框,站在社會進步和世界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的高度進行思考和決策,堅持反對大黨主義、大國沙文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維護自身正當利益的同時,還積極致力於構建和平、平等、合作、進步的新世界。

  四、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顯示其發展的三個重要歷史階段和裡程碑。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經歷了馬克思、恩格思的原創階段,列寧、斯大林的繼承發展的列寧主義階段,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進一步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階段,樹立了三個裡程碑。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馬克思、恩格思以科學的世界觀剖析世界的階級劃分與對立,“洞悉國際政治的秘密”,揭示了國際政治基本問題的性質和發展規律,提出了工人階級政黨的國際戰略和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形成了最初的科學理論體系。

  在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列寧以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國際政治理論為指導,揭示了世界由階級劃分與對立,發展為壓迫與被壓迫兩大民族的劃分與對立所產生的問題及其解決的原則,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國家奉行和平共處外交政策的新思想。斯大林繼承列寧的思想,分析了世界形成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兩大對立陣營產生的新問題和新的世界大戰的形勢,提出了工人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新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豐富了列寧的思想。

  在時代主題是革命和戰爭、和平和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創造性地探索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推向世界歷史發展的新階段。毛澤東根據世界主要矛盾變化和世界格局演變的國際新形勢,提出了“三個世界”戰略劃分的理論,系統闡明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政策必須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加強與新獨立國家之間的團結與相互支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決不稱霸,主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廣到所有國家關系中去。鄧小平在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提出時代主題已由革命和戰爭轉變為和平和發展,強調生產力與綜合國力競爭已成為國際斗爭的新焦點,指明兩極格局瓦解和世界多極化發展已勢不可擋,提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准則,提示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軟實力不亞於硬實力,強調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江澤民根據和平和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的大形勢和國際關系、國際格局變化的新特點,系統闡述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樣性和綜合國力競爭的多方面理論﹔提出國際新安全觀﹔從地緣政治視角,主張社會主義中國奉行睦鄰外交、雙邊外交、多邊外交政策﹔強調以“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四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和發展共產黨之間、共產黨和其他各類政黨之間的關系,通過黨際關系的發展,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

  該成果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組成部分的重要內容,並有相對獨立的、與時俱進的學科體系。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發展史是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國家的性質與任務和時代的性質與特征為理論支點,貫穿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始終並隨世界形勢和格局變化出現的各類重大問題為基本內容,無產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戰略與外交政策為落腳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以及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三大歷史發展階段為程序等這幾部分構成。運用這一框架進行研究和梳理,較准確地、有所創新地概述了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發展史的基本內容和涉及的重大理論。其社會價值在於:為進一步拓寬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視野和研究領域提供一種思考,為歷史地、系統地把握和推進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一種比較和選擇。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