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應用經濟

中國旅游產業潛力與競爭力的綜合評價與提升策略

——《中國旅游產業潛力和競爭力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12月26日15:59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馮學鋼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旅游產業潛力和競爭力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6BJY099),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楊勇、於秋陽、胡平、王曉雲、邱扶東、胡小純、王瓊英。

  這項研究成果著眼於旅游產業發展的多元化維度,通過回顧旅游產業發展潛力、旅游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文獻,厘清了旅游產業潛力和競爭力關系和研究邊界,在分別構建旅游產業潛力和競爭力的理論框架和測度模型並展開評價研究的基礎上,突破傳統的產業競爭力分析框架,從旅游產業潛力支持、競爭行為和競爭績效三個維度切入,將旅游產業潛力和競爭力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構建了“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測度模型並展開實証評價,以期全面而客觀地衡量旅游產業發展的質量,並提出了促進中國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路徑與政策建議。

  一、主要內容

  (一)對研究對象進行了深入解構

  這項研究成果立足於中國旅游產業的發展實踐,從旅游產業競爭績效的研究模型反推旅游產業潛力的考量要素,綜合考慮旅游產業整體運營系統的內部結構、外部作用及環境影響,並結合各環節的內涵及其在產業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和所發揮的作用及影響,從內在成長潛力、市場擴張潛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等維度對旅游產業潛力進行分析﹔從技術效率、產業聚集以及結構轉換對旅游產業競爭行為以及旅游產業從潛力到競爭力的過渡進行分析﹔從吸引能力、接待能力以及利用能力對旅游產業競爭績效進行分析。最終,形成了這項研究成果的獨特視角,並且為提升中國旅游產業發展實力提供了有效借鑒。

  (二)對旅游產業體系進行了系統性劃分

  在當前對旅游產業統計口徑不一、分析視角多樣的情況下,這項研究成果對旅游產業涉及的眾多行業進行了系統性的、有針對性的梳理並構建了旅游產業體系的新框架﹔著眼於旅游產業的柔性、動態特點,結合旅游產業潛力和競爭力的研究需求,確立了認識和識別旅游產業體系遵循的綜合性、融合性、發展性、動態性以及可比、可量、可行性等基本原則,分析了傳統的旅游產業基本內容與直接相關的旅游輔助產業以及間接相關的旅游關聯產業共同構成的綜合性產業體系,結合與旅游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旅游發展模式,從動態開放性和互動融合性的角度探究了旅游產業的動態邊界,並圍繞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分析了旅游產業邊界柔性變化態勢下產業資源、產業要素、產業運營的動態組合過程。

  (三)對旅游產業潛力和競爭力的概念體系和分析框架進行了重構

  這項研究成果基於“旅游產業潛力和競爭力測度的都是旅游產業發展維度”的基本認識,結合旅游產業的要素特點、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遵循“潛力因素à行為表現à顯示性指標”的邏輯順序勾畫出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的形成機理,將旅游產業“競爭績效”和“綜合競爭力”進行了區分,並在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中引入“潛力支撐”和動態的“競爭行為”維度,構建了新的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分析范式--“三棱錐”模型,從潛力支持、技術效率和競爭績效三個維度解析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構成,並把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轉變為一套前后連貫的系統績效評核量度,以實現旅游產業潛力與旅游產業競爭行為以及旅游產業競爭績效的衡量之間、短期與長期的指標之間、靜態衡量與動態衡量之間的平衡。

  二、重要觀點

  (一)中國旅游產業潛力評價研究

  這項研究成果認為旅游產業潛力是一種非現實的、潛在的能力,是由旅游產業內一系列隱性因素所構成的,通過一定條件的刺激能夠在未來得以發揮並轉化為現實競爭力的能力,而這一未來發展能力實際上在當前表現為支持並保障未來競爭力得以實現的一種能力和優勢的積累。基於對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系統結構、影響要素的剖析,我們將其劃分為內在成長潛力(Potential of Internal Growth)、市場擴張潛力(Potential of Market Extension)和可持續發展潛力(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三個子系統,並構建了旅游產業的IMS理論分析框架和評價指標體系來探究旅游產業潛力的區域差異、結構類型和發展空間。結論顯示:第一,潛力的影響因素重要性依次為:資源供給(貢獻率20.78%)、基礎設施(20.61%)、市場需求(12.23%)產業規模(13.09%)、產業集群(9.50%)、技術創新能力(10.41%)、制度支持(9.38%)和環境保障條件(3.02%)。第二,中國旅游產業潛力呈東部強、中西部較弱的分布態勢,北京、上海、廣東分居全國的前三位。

  (二)中國旅游產業競爭行為和競爭績效的評價研究

  這項研究成果認為,首先,就競爭力形成的過程而言,由於旅游企業的規模不同、所處環境不同,不同地區的旅游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就導致產業聚集的出現和產業結構的差異。據此,這項研究成果從旅游企業利用資源技術效率、產業聚集和產業結構轉換三個維度探討了旅游產業潛力向現實競爭力過渡的內在作用機制和行為能力。其次,旅游產業競爭結果的最終體現是旅游產業的競爭績效,即旅游產業參與競爭的實際顯性效果,由旅游產業開拓市場、獲取利潤的能力結果,通過旅游業對旅游者的吸引能力(Attracting Capability)、區域旅游業接待能力(Reception Capability)和資源利用能力(Utility Capability)三個維度體現。這項研究成果構建了我國旅游業競爭績效的ARU分析范式,結論顯示:第一,從能力結構上看,我國旅游產業競爭績效的形成還處在吸引能力(權重為40.35%)和接待能力(31.63%)起主導作用的階段,而利用能力(28.02%)所起的作用相對不足。第二,與區位相關的支持性條件、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基礎設施對提升旅游產業競爭績效有顯著的影響。第三,我國旅游產業競爭績效水平極差較大,最強省份廣東的得分是最弱省份青海的29倍﹔從區域分布上看,東部沿海省份的旅游產業競爭績效綜合指數明顯高於中西部省份。

  (三)基於綜合平衡的中國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

  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是旅游產業競爭過程和競爭結果的系統體現,即指區域旅游產業依托旅游資源、基礎設施等基礎性潛力條件,有效利用資源,實現效率提升,獲得比競爭對手更高發展績效的能力。結合旅游產業潛力、競爭行為(技術效率、產業聚集和結構轉換)和競爭績效,這項研究成果構建了旅游產業競爭力綜合評價的“三棱錐”模型並展開了實証測評。結論顯示:第一,我國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結構主要是以競爭行為為主導,旅游產業潛力和競爭績效的貢獻度相對較弱,表明我國旅游產業發展應更多地關注旅游產業內部效率的提升。第二,相較旅游產業競爭績效而言,我國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水平的極差要小得多,最強省份北京的得分僅為最弱省份青海的1.68倍。第三,我國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的區域分布依然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格局。

  (四)中國旅游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與對策

  就我國旅游產業潛力而言,基於八大影響要素和當前旅游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明顯的特征,各地需要基於自身特色,選擇制度驅動、資源供給驅動、規模驅動、市場需求拉動等路徑提升產業潛力。就我國旅游產業競爭績效和綜合競爭力而言,改善旅游產業競爭力的能力結構,提升旅游產業技術效率,拓展旅游產業寬度,形成旅游產業集群,調整旅游產業結構是促進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有效路徑。與此相關的配套政策包括:通過適度擴展旅游產業的邊界並合理界定旅游產業的地位,尋求旅游產業發展的新維度﹔通過分類識別旅游產業發展類型並重視旅游資源的作用,培育旅游產業發展的新領域﹔通過有效利用旅游產業結構效應、集群效應,構筑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載體﹔通過充分發揮旅游企業的能動性並制定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政策,孕育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等。

  三、研究價值

  (一)深化和豐富了旅游產業的理論體系

  這項研究成果引入多學科理論,厘清了旅游產業潛力與競爭力的邊界﹔著眼於旅游產業發展的動態演進過程,探究了旅游產業潛力及其提升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的動態演化機制﹔以旅游產業潛力為基礎從技術效率、產業聚集以及結構轉換等角度分析了對旅游產業的發展途徑,避免了潛力和競爭力兩個維度的割裂﹔從整體視角對旅游產業潛力與競爭力進行系統的研究,對旅游產業潛力與競爭力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提供了有效的幫助,深化和豐富了相關旅游學理論體系和研究內容。

  (二)為實現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

  這項研究成果通過對潛力和競爭力的實証測度,深入剖析了我國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區域差異、提升路徑和發展趨勢,對各省(區、市)在激烈的競爭中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劣勢,制定切合實際的旅游業發展戰略,提升旅游業競爭力、推進旅游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對現階段加快旅游業的發展,不斷提升旅游業的產業地位,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和解決就業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