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應用經濟

開發新型農民 推動新農村建設

——《培養新型農民與新農村建設研究:基於人力資源開發的理論分析、作用機制與政策建議》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0日14:58  

  武漢大學李燕萍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培養新型農民與新農村建設研究:基於人力資源開發的理論分析、作用機制與政策建議》(項目批准號為07BJY101),最終成果為研究報告《新型農民開發與新農村建設》。課題組成員有:涂乙冬、胡羚燕、葉曉倩、吳紹棠、聞銘、吳歡偉、張一蘭、蔣文晶、吳維。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最終受益者,其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效。結合我國國情,探討新型農民開發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機制、途徑,整體和系統地思考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有利於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民,建設新農村,實現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因此,基於人力資本理論研究新型農民開發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機制與政策建議,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全報告在邏輯上形成了一個邏輯嚴密的體系。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路展開研究。在提出問題部分,對課題進行總括的研究﹔在分析問題部分,從理論到實踐,從國內到國外,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討﹔在解決問題部分,通過中外比較研究,提出政策與對策。

  1.提出問題部分。(1)研究背景及問題的提出。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我國新農村建設及農民問題的變遷,分析現階段我國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民建設的深刻背景,從而提出研究的問題。(2)理論基礎的梳理。對研究的相關理論、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以及國內新農村建設與新型農民開發的政策等進行了回顧、歸納和評述。結合我國國情與農村實際,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民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理論架構。

  2.分析問題部分。(1)研究了我國新型農民開發現狀。課題組組織了23支調研隊伍深入我國11個省(自治區)的農村,通過問卷調查、走訪與深度訪談,全面的考察了各地新農村的建設和新型農民開發,掌握第一手的調研數據和調研資料。課題組對調研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對我國各地新型農民開發實踐進行了梳理與總結,探索我國新農村建設與新型農民開發的經驗或規律。(2)探討了新型農民開發平台的構建。報告首先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新型農民開發的載體作用進行了理論研究﹔其次提出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二維度整合模型”﹔然后結合調研的案例分析了貧困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新型農民開發的作用等﹔最后系統總結了我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經驗和啟示等。(3)探究了新型農民開發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路徑。課題組構建了農民人力資本、農民學習及其新農村建設績效關系模型,並通過實証分析驗証了人力資本理論對促進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4)構建了新型農民的素質模型。課題組將管理領域成熟的素質模型建構理論引入到新型農民開發領域來,運用文獻分析法,建立基於新農村建設需求的新型農民素質模型,提取新型農民素質模型的結構和素質特征族﹔對各素質特征族下的特征條目進行提取、編碼和行為描述。

  3.解決問題部分。(1)歸納了國外農民開發實踐經驗並提出啟示。課題組考察了世界上最成功和典型的相關國家的新型農民開發的體系與措施,包括以英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韓日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農民開發實踐,通過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新型農民開發體系的考察,以給我國的新型農民開發提供有益的借鑒。(2)提出了基於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開發戰略及其政策建議。課題組構建了新型農民開發的動力機制模型,提出“教育和醫療機構為基礎、企業主導服務、政府統籌服務、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多層動力模型,並提出實施農民開發戰略的政策與措施,包括:發展現代農業,改進農村教育體系,完善農民培訓體系,加強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加強農民健康投資等。

  三、研究的重要觀點

  1.我國新農村建設和新型農民開發的思想和實踐在新中國成立60年中不斷深化。黨始終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黨的四代領導集體都為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正反兩面經驗表明,要解決農民問題,應當牢牢把握兩條主線:一是改革土地制度,使之符合農村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最重要資源,土地制度是農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農村興衰成敗的關鍵。二是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農民的收入增加是農村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的基礎﹔反之,就會引發嚴重的社會矛盾,影響農村的各項事業發展乃至國家、社會的進步。

  2.我國新農村建設和新型農民開發工作成績與問題並存。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村基層的政治文明不斷完善,農村文化事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新農民開發的覆蓋面不斷擴大,新型農民開發的形式不斷豐富,農村社會保障正在建立和逐步完善,但我國新農村建設和新型農民開發仍然有不少問題,例如:農民收入增速放緩﹔部分農村仍然存在落后的思想﹔新型農民開發投入不足﹔新型農民開發的體系不健全﹔新型農民開發主體的基礎較差等。

  3.我國新型農民開發的已形成了一些經驗。盡管新農民開發實踐的時間不長,但各地也有一些好的經驗:政府積極推動新型農民開發實踐﹔新型農民開發實踐應服務當地的新農村建設﹔新型農民開發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並符合農民的實際需要。

  4.“科技型”、“市場型”、“管理型”和“企業家型”農民是我國新型農民培育和開發的方向。“科技型農民”著重生產技術,是運用科技來進行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市場型農民”著重信息和服務,是連接農業生產和市場銷售的橋梁﹔“管理型農民”著重經營管理,是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龍頭力量﹔“企業家型農民”則強調綜合能力,是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四種新型農民相輔相成,相互合作。

  5.中國情景下農民人力資本、農民學習能提升其新農村建設績效。課題研究運用農村調查數據和統計資料,校驗了農民人力資本、農民學習及其新農村建設關系模型,結果表明,農民的知識資本對新農村建設績效有顯著作用﹔農民健康資本不僅對新農村建設績效有顯著作用,且在農民知識資本與新農村建設績效中具有調節作用﹔農民學習則在兩者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提高農民知識資本和健康資本、農民學習水平,從而提高農民新農村建設績效。

  6.我國新型農民素質模型應包括六個特征。分別為“思想道德”、“法律意識”、“文化水平”、“技術水平”、“經營管理與產業開發能力”以及“主體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這項課題的研究為培育和開發新型農民提供了素質“標杆”。

  7.我國新型農民開發體系的動力包括“四層次”。結合我國實際,我國新型農民開發體系的動力應是“教育和醫療機構為基礎、企業主導服務、政府統籌服務、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四層次,多層動力機制將有利於調動最廣泛的力量參與到我國的新型農民開發中。

  8.農民專業合作社既是農村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新型農民的重要平台。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於農業生產成本的節約,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實現農村產業化經營,形成農產品銷售的規模效應。同時,有益於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專業技術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型農民開發的重要平台。

  9.國外農民開發的成功經驗對我國新型農民開發工作有兩個重要啟示。一是對農民的知識、技術等方面的開發,主要依靠農村教育體系、農村技術培訓體系來完成﹔二是對農民體力的保健與開發,主要依靠農村的醫療衛生體系來完成。發達國家的這兩套體系經歷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演變,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系統,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和新型農民開發也將是一個長時期的變革過程。

  10.建立我國新型農民開發的法律、法規。我國目前涉及到新型農民開發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大都零散分布在各種關於農村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中,大多數法規的法律效力較低,且大多是對新型農民的重要性、原則等內容進行強調,缺乏指導性和實質的操作性。為了推進我國的新型農民開發的進程,我國有必要通過一部專門的法律,這在韓國、英國、德國等國家也有先例。通過法律的完善來保証和推動新型農民的開發進程。

  四、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

  這項成果系統地研究了新農民開發體系,豐富了人力資源開發理論。成果構建並驗証了農民人力資本、農民學習和新農村建設績效作用模型﹔建立了基於新農村建設需求的新型農民素質模型﹔提出了基於“市場拉力”和“政府推力”的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二維度整合模型”,這些都是在學術上首次提出,具有較大的學術創新價值。

  這項成果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成果對各級政府實施新農村戰略提供了新思維、新視角和新方法,將促進我國人力資源開發體系的創新﹔提高我國農民人力資本的積累水平,建設新農村急需培養造就高素質、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民,通過新型農民建設新農村,實現和諧社會。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