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理論經濟

西部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理論、實踐與對策

——《西部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理論與對策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12月26日15:52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雲南財經大學葉文輝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部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理論與對策研究”(項目批准號:06BJL062),最終成果為同名研究報告。課題組成員:周文、楊樹琪、邊明社、王文惠、姚永秀。

  本項目基於公共經濟學視角,在對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共產品理論、公共產品偏好顯示機制、地方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理論進行系統梳理、評述以及思想凝練的基礎上,探討中國的公共財政框架構建與政府職能轉型﹔同時,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和脈絡進行梳理,並結合當今新農村建設背景,建立西部地區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對策體系,探討契合的供給模式。

  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重要觀點與對策建議

  1.公共產品理論與中國公共財政的定位。主要包括公共產品的定義、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公共產品需求的偏好顯示與公共選擇、地方公共產品的供給與財政分權理論、中國財政體制變遷與政府的公共產品供給職能的定位等內容。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求的理論框架和理論支撐。對中國公共財政特征進行深刻的總結,用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主線解析中國公共財政制度變遷、財政體制的缺陷與變革思路,明確提出公共財政的變革方向就是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現代政府的核心職能是為民眾和企業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這是市場經濟對政府職能的本質規定,也是中國經濟社會轉軌進程對政府轉型的基本要求。通過引入社會的力量,可形成“市場-政府-社會”“三層互動”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

  2.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實踐與體制變遷。更多立足經濟角度,也兼及社會因素,應用經濟史、制度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和成本-收益法,結合對中國秦代以來的國家財政、鄉村財政與社會運轉的經濟史的梳理,剖析不同歷史時期的鄉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產生的經濟原因和社會因素,制度的優勢與劣勢。從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鄉村治理制度變遷分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的演變,提出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必須統籌城鄉公共產品供給以及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的改革思路,進而提出當今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著力點與對策:統籌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建設農村和諧社會,健全事權與財力匹配的體制,合理界定各層級政府的事權,增強基層政府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對現行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實施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公退民進等多種形式的體制創新,在新形勢下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人員的能力,建立科學的公共產品需求偏好表露機制,實現鄉村(社區)居民自治的完善與“管理民主”。

  3.新農村建設的實施與西部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闡述了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基於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背景,探討考慮西部特殊性的西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對策。成果提出,公共產品有效供給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保障,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著力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已成為建設新農村的嚴重障礙,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陷是導致農村政策悖論的根本原因。對有關農村建設運動的借鑒研究發現,新農村建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愈發強烈﹔中國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特別是財政實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可能性、可行性。西部的新農村建設還有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條件,西部地區老、少、邊、窮等因素,以及生態保護、災害頻發,內部差異懸殊的地理地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這些與其它地區迥異的特點是我們考慮提高西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重要著眼點: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更加關注西部地區的城鄉公平、民族公平、地區公平與農民生存權、發展權,站在國防安全,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強化國家認同的政治高度加大對農村特別是邊境地區、民族地區民生事業的支持﹔中央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和轉移支付力度,強化在涉及公民基本人權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著力提高西部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對西部農村的基礎設施及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民族地區的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基於各地有限的財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應找准短板、最薄弱點投入財政資金﹔基於邊際效益高低排列公共產品供給優先序和輕重緩急﹔發揮東部發達地區對口支援、幫扶西部貧困地區機制的效應,提高西部貧困地區公共產品供給水平。

  4.西部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產品的供給現狀分析。將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類別劃分為經濟發展型、公共服務型、社會事業型和生態環境保護型等四大類,利用統計年鑒和全國普查數據對近年來西部地區與其它地區、典型省份、全國平均在各種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上的差距,以及西部地區各省份差距進行比較分析,結合數據分析評價西部農村各種公共產品供給的實踐情況,提出較具體的建議。通過因子分析和變異系數分析,分別得出中國西部10個省份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綜合評價結果。從數據分析發現,西部地區農村各種公共產品供給水平遠低於東部、中部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是不爭的現實。西部與中、東部地區相比,有的指標差距正在縮小,說明經過多年的努力,西部農村地區的公共產品供給狀況正在逐步發生改善﹔有的差距極大,但有的指標卻有漸行漸遠的趨勢。

  5.西部地區財政支農與農業公共產品供給。從總量和結構方面重點分析了西部地區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並與中部、東部典型省份相比較,提出加大財政支農投入發展現代農業的對策與建議﹔採用計量方法對財政支農總量和各部分支出的宏觀效應進行實証分析,提出財政支農結構調整的建議。

  6.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由於西部各地在總體經濟水平、產業結構、地理條件、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所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可能按照統一的模式進行供給,要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實施相配套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模式,這樣才能發揮當地優勢,優化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通過農村調研、走訪及案例分析,考慮到西部地區各地社會、經濟、文化的不同情況,提出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西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典型模式主要有城鄉統籌發展模式、產業帶動發展模式、社會事業優先發展模式、市場機制誘導發展模式、勞務輸出發展模式、全社會動員協作發展模式。

  7.中國新農村建設與公共產品供給的調研報告。對國內二十幾個省(區、市)的縣(區)、鄉(鎮)、村進行調研、走訪,特別是對西部典型農村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調查,應用問卷調查等調查方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模式,構建西部農村公共產品多元化供給模式的制度安排與政策體系,並在調研報告和對農村長期觀察的基礎上撰寫咨詢報告《西部新農村建設的公共產品供給模式探討》。

  二、成果的學術價值、應用價值,以及社會影響和效益

  在對西方公共產品理論發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求的理論框架和理論支撐。對公共產品理論的凝煉能為我們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定位中國政府職能提供理論支持,對當今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公共財政的實踐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結合當今新農村建設背景,建立西部地區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對策體系,提供對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有價值的若干研究成果和咨詢報告,對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公共產品供給實踐提供理論支持。結合案例分析提出西部地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六種典型模式。

  通過對近年來西部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財政支農投入等情況的定量分析,有助於我們了解西部農村各類公共產品供給水平與地區差距,剖析形成的原因,指導新農村建設實踐。

  基於中國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現實,借鑒西方公共經濟學規范與實証研究的新成果,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需求機制構建提供理論支持。選擇典型地區展開的調查研究,考察、分析、總結各地區資源約束條件、供給模式、體制優勢與劣勢,這些調研報告對西部乃至其他地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實踐有指導和借鑒價值。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