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理論經濟

日本制造業演進的創新經濟學分析:對技術創新與組織創新的一種新認識

——《日本制造業演進的創新經濟學分析:對技術創新與組織創新的一種新認識》成果簡介

  2011年09月21日11:24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毅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日本制造業演進的創新經濟學分析:對技術創新與組織創新的一種新認識》(項目批准號為08BJL058),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對后起國家日本從落后的農業國走向世界工業強國的歷程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具有典型的經濟史意義。因為現實中存在的對創新的認識誤區和對日本產業發展的認識分歧,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日本問題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一)研究框架和主要內容

  這項成果以經濟學與歷史結合的方法,通過對日本制造業演進的歷史觀察與分析,對技術和組織創新的實質與作用給出了一種衡量和評估的框架,對日本產業創新的經驗與教訓給出了一種新的解讀,以嘗試闡述產業創新復雜系統的結構特征和演進規律。具體說,是以前近代以來日本制造業的整體演進為研究對象,以支持其制造業實現自主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與組織創新為重點,嘗試通過對以創新為核心的連貫的日本制造業發展史的研究,來回答技術及組織創新為什麼能成為和如何成為一國制造業自主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這項成果在下述四個相互聯系的層次上展開。首先,對包括創新經濟學在內的演化經濟理論的特征及其主要觀點、以及與該理論相關聯的日本產業演進研究的若干進展進行綜述與評析,以此奠定研究分析框架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其次,從分析當代日本產業創新活動的特點出發,考察形成該特點的技術創新歷史軌跡。研究和探討這種連續性的創新,對日本制造業自主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提出對技術創新問題的經濟史認識。第三,用動態的觀點認識組織及其組織結構在連續性創新中所承擔的角色。通過考察和解釋歷史上日本制造業組織結構的多樣性,以及在市場結構的不穩定和多變條件下的結構調整和演化路徑,來探討組織結構的選擇條件和選擇過程,以及其與創新效率的關聯。第四,進入以產業為中心的創新系統分析。通過從整體上把握創新過程所在系統的結構特征,來認識技術變革和結構變遷在產業創新中的相互作用機理,認識系統內各行為主體如何通過競爭與協調推動系統的有效運行。結合日本特色的網絡組織分析,嘗試建立能夠反映其內在規律的、簡約的產業創新系統模型。

  這項成果構建了一個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創新的產業系統的分析框架,理由是:第一,技術創新是推動制造業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這種推動力要在產業連續的創新變遷中才能得到深刻的觀察和認識﹔第二,連續性地創新是借助於對創新的有效組織加以實現的,技術創新運作中對組織的這種依賴關系是我們研究所關心的﹔第三,前近代以來日本制造業豐富多樣的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活動,是以不斷進化的產業創新網絡為平台逐步展開的。研究產業創新系統,可以使我們有機會通過分析技術與組織創新的相互關系,以及系統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來認識產業創新的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結構性特征及其演進規律。

  (二)研究思路和重要觀點

  選擇以研究復雜事物的動態變化為特征的演化經濟理論,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由於傳統理論對日本問題的解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認為動態的非均衡分析可能更符合日本制造業發展的歷史事實。以綜述演化經濟理論的興起及其方法論特征為起點,這項成果圍繞日本創新的國家創新系統研究,以及以理論與歷史結合的新經濟史學的相關研究,對以創新為主線的產業技術發展史的研究和創新的組織及其以結構變化為中心的組織演進研究,作了概要的梳理。並由對上述成果的簡要評述,進入這項成果的核心內容——對日本制造業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產業創新系統。

  1.由日本制造業連續性創新軌跡的研究,得出技術創新的經濟史認識

  由於創新具有路徑依賴性,這項成果考察了日本制造業技術創新的歷史軌跡。對近代制造業建立期的技術創新考察,顯示前近代的創新積累是其近代制造業建立的基礎﹔對現代制造業發展期的技術創新考察,揭示了戰后創新與歷史上創新活動的聯系﹔對當代日本制造業轉型期技術創新的歷史考察,則集中分析了日本90年代技術創新的教訓和它在這一時期創新方面的探索性實踐。

  基於對日本制造業創新的連續性歷史考察,這項成果得到了一種對技術創新問題的經濟史認識。首先,它使我們思考以引進為杠杆構建創新的經濟學意義。技術創新是一個動態的學習和知識融合過程。發展所處的內外環境,使日本歷史性地選擇了以引進為杠杆,通過合理整合資源實現技術創新的路徑,並將自主創新建立在高水平的國際起點上。而傳統技術優勢的發揮成為日本以引進為杠杆構建創新的支點。其次,認識連續性創新對制造業實現自主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技術創新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日本經驗在於,它能在這一過程中把握完整的工業技術基礎上的發展主導權,掌握充分發揮自身特長的發展主動權,堅持發展模式的靈活選擇權和保障技術與產業發展的自主權。第三,對技術創新本質的一種經濟史意義上的理解。技術創新也是經濟主體憑借以往的學習與技術積澱實現的一次技術推進,乃至有質變意義的技術突破。作為一個產業發展的內生過程,能夠促進增長的創新必然是與結構調整有機結合,並以符合本國經濟發展實際為特點的。在這裡漸進式創新是重要的,它是從歷史到現代、從引進到自主創新的橋梁。

  2.由日本制造業組織結構的多樣性演進,認識其與創新效率的關聯

  連續性創新是借助於對創新的有效組織加以實現的。由於與技術創新聯系的組織狀況通常都是通過組織結構的角度來觀察的,這項成果以結構問題為觀察日本制造業組織演進的中心,展開對日本產業組織創新及其結構變遷歷史地研究,嘗試給出一條較為完整的以創新為中心的制造業組織結構演進歷史軌跡。

  以產業史實的分析為基礎,這項成果著重討論了與組織創新密切聯系的三個相關理論問題。

  第一,作為創新機制的組織結構形成是產業發展中的動態選擇結果。它包括微觀層面的組織結構選擇條件,即制約選擇的多重因素。它們的影響來自不同方向和不同層次,並且由於產業本身的成熟程度、創新活動深度及創新方式不同,影響程度也是不同的。也包括宏觀層面的組織結構選擇過程,即它是一國歷史的傳統優勢選擇、現實的結構合理變革和對未來趨勢的一種認識過程。

  第二,組織創新在推動創新效率提高上存在兩條基本途徑。組織結構在推動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是通過它對創新的引入速度和引入方向的影響,以及它的激勵與協調對創新效率提升和創新價值實現的影響來體現的。不同的組織結構對創新發生的頻率、創新實施的方向和它採取的形式的影響是不同的,同時它對決策中的分工和勞動分工的效率影響也是不同的。

  第三,組織結構調整時機與調整路徑對創新競爭產生實際的影響。要獲得以創新效率的提升和創新價值的實現所反映的組織結構優勢,關鍵在於組織結構的適時調整以及調整路徑的合理選擇。前者是指調整能為深度創新提供合適的組織架構,為產業提供適度的擴展空間﹔后者則指調整的方式和過程能夠注意到其國情和產業的特點,同時能夠反映產業成長的時代方向。在調整和選擇中提升的組織創新能力,是制造業從事競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

  3.由整體上把握創新過程所在系統的結構特點,認識產業創新系統的本質特征

  由於技術創新及其對創新的組織是在整體的產業系統中運行的,產業創新系統的研究自然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

  這項成果對產業創新系統內涵的界定及其分析框架的搭建,是從分析它與國家創新系統的關系入手的。因為“經濟系統具有結構性的特征”,這裡依然把其結構演進作為研究的中心。這樣的產業創新系統分析是一種非均衡分析。作為分析工具,我們嘗試一種基於分工演進的產業網絡分析方式,並在分析創新之所以依賴於網絡結構進行時,提出產業創新的網絡結構具有三大功能性特征。對以網絡結構反映的日本產業創新系統演進過程的歷史考察,是產業創新系統研究的重要內容,這主要是因為通過對產業創新系統的動態觀察與分析,可以為探尋其規律性的認識積累經濟史的知識。

  這項成果提出了制造業的產業創新系統是一個不斷進化的生態系統的觀點,並嘗試給出一種對產業創新系統性質的演化經濟學認識。作為創新及其組織運作的平台,制造業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其本身所具有的生成、演化特性,啟發我們把它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考察和研究。作者得出的結論是,技術創新使產業創新系統處於多樣化的生成變化狀態。組織創新使產業創新系統處於多重的適應性選擇過程,系統借助各部分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實現創新的自組織。

  借助上述研究,這項成果嘗試揭示由產業內部各要素及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推動創新有序展開這一經濟現象所具有的規律性特征。

  二、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這項成果運用演化經濟理論對以創新為中心的日本制造業演進進行了史論結合的分析與研究,這在目前的國內外相關研究中是無現成的例子可以參照的。由於成果在理論方法、框架建構與內容研究方面所做的創新努力,使課題組有可能找到一條走出創新認識誤區的途徑,以及對日本制造業創新與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給出一種合理解釋的理論與方法。這項成果的社會價值則主要體現在運用其研究成果分析現實問題和突發事件,以及基於其研究積累從事學科建設工作方面。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