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哲學

宗白華朱光潛美學比較研究

——《宗白華朱光潛美學比較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12月26日16:12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廈門大學肖湛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宗白華朱光潛美學比較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5CZX025),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主要成員:方麗晗、郭勇健。

  一、目的和意義

  《朱光潛宗白華美學比較研究》有一個學術企圖--希望能在朱光潛和宗白華美學的研究上有一個獨特視角,並希望能在理論上有所深化,因此決定從純粹哲學即德國唯心論的角度來重新闡釋兩家美學,並借助現象學、符號學、解釋學、日常語言哲學和交往理論等多種理論視角,對兩家美學的內涵與生發可能性作盡可能新穎的解釋。

  二、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這項研究試圖找出二者之間的本原差異,並論証其他差異都是這一本源差異的派生物。這一本原差異,就隻能溯源至兩家美學的哲學基礎上來尋找,可以說,哲學根基的差異導致了其它所有的大小差異,二者之間是一種邏輯在先的關系。論文將兩家美學推至德國唯心論的語境中,認為兩家美學的哲學基礎分別屬於德國唯心論的兩個發展階段,一個歸屬於以康德所代表的先驗唯心主義范疇,一個歸屬於謝林為代表的絕對唯心主義范疇。這個哲學本原的差異,導致了二者美學結構的建筑術和美學全貌的大異其趣。

  對朱光潛美學而言,其核心問題即“審美意象如何可能”的條件問題,把意象的產生歸結於心靈或意識的一種普遍共有的主觀能力,即所謂的“直覺”。通過直覺,心靈賦予情感質料以感性直觀形式,最終結果便是“情趣和意象契合混化”。這個意識構造對象的過程,體現出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對主體創造性的強調,是朱光潛美學一以貫之的核心精神,其美學也就具有了強烈的主觀性特征,在方法論上也難免帶有濃厚的“方法論唯我論”的色彩:“沒有從自我享受到自我觀照,沒有經過‘心靈的綜合作用’賦予以完整形象,就是沒有成為‘直覺’,沒有成為‘藝術’。”盡管從克羅齊的極端唯心主義審慎地后退,承認世界和其他心靈的存在,即回退到經驗實在論的立場。但總的說來,朱光潛美學並未脫離康德意識哲學或主體性哲學的范疇,如他所說:“凡是美都經過心靈的創造。” “藝術都是主觀的。”在藝術和美的領域,可以說,“所有實在都是我的意識”,都是作為意識的心靈所創造出的產物。其美學的支點,還是康德式的構造主體,即先驗統覺的“我思”。難能可貴的是,在后來他也意識到了意識哲學的局限並試圖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克服其唯我論,蘊含了一個非常寶貴的趨勢:從先驗語用學的角度對康德式的先驗哲學進行主體間性的轉化。

  宗白華的美學有一個更宏大的體系企圖。他從本體論出發,預設了一個作為本原的絕對精神,本原是普遍的、非個體的主體或心靈,其自由與能動性體現在對宇宙的創造和推動上,歷史體現為絕對主體自我決定、自我塑造、自我實現的內在連續性。絕對本原的創化是有條理和規律的,這規律在宗白華看來就是普遍的永恆真理。藝術家的職責便在於以直觀的方式把握到真理,並將之表現於具體的意象之中,藝術作品因而具備了認識的功能。欣賞者通過藝術作品上達真理,並在此真理的指導下,為人類社會乃至宇宙的整體和諧這一目的而努力,這即所謂的“致中和”--進一步歸納就是,絕對精神的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受到一個目的論的指引,這目的即宇宙各種分裂與對立間的普遍和解與普遍和諧,而神聖目的或神聖秩序的實現,實有賴於人的參贊,人類肩負著神聖的道德使命。可以看出,宗白華的美學已經包含了一個從本體論到藝術論再到倫理學的宏偉框架,具備了和朱光潛美學的經驗主義心理學截然不同的濃厚形而上學色彩。其整體運思的方式,和絕對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謝林的同一哲學非常近似,宗白華的美學也因而具備了強烈的德國浪漫主義色彩,這點尤其體現在其自然觀上。承襲謝林的思索,宗白華對任意不羈的“萬能主體性(意志)”進行了反思和有意識的規定與限制,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作為其理論必要成分的實在論和自然主義上,也體現在其目的論倫理學上--所謂人類自由乃致善和致惡的自由,致善即克服和放棄私人或局部意志,而服從普遍意志(宇宙意志),重返大全(人並非萬物的根據、基礎和中心,不過是大全的一個組成部分),並致力於宇宙整體大和諧。這就很明顯地體現出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意圖。

  從哲學根基的本原差異出發,我們可看出兩家美學的諸多差異:首先是自然觀和自然美的觀念差別。在宗白華看來,“精神是不可見的自然,自然是可見的精神”,自然是活潑潑的生命精神,因為這氣韻生動的生命精神,自然便“無往而不美”,並且是藝術美的源泉。而對朱光潛而言,其自然的解釋學是一種機械論的自然觀,自然是無生命的僵死之物﹔也不存在自在的自然美,因為凡美皆為人類心靈的主觀創造。其次,審美方法的差異。朱光潛堅持克羅齊的直覺說,再加上“心理距離”等心理學內容,強調欣賞和創作都是能動性的主觀創造。而宗白華的審美方法論有更豐富的層次,審美靜觀或心理距離,只是准備階段,更重要的是第二階段的審美同情即柏格森的“直覺”--經過淨化還原的、放棄了個體性的主體,進入對象內部,與對象的生命節奏即綿延完全同一。第三,朱光潛的美學,帶有強烈的主觀性特點,不管是直覺說還是移情說,結果都是“主觀情趣表現於(心靈所構造)的意象”,在這樣的藝術作品中,看到的只是第一人稱的“我”的外化,看不到他人和他物的超越性和他性,本質上是唯我論的﹔與之相對,宗白華的美學具備了客觀性的特征,不僅承認自然美,而且藝術的最高使命和最高境界,就是把客觀的普遍真理(天道)象征而出。第四,藝術的性質規定。在朱光潛看來,藝術或美就是情趣的意象化,藝術因而如艾耶爾所說,只是情感的表現,而不具備認識的內涵,與真理無關。而在宗白華那裡,藝術品的形式美不是最高目標,最高目標在於能“以美啟真”,能將永恆的真理以動像象征而出。藝術作品因而具備了認識功能,伽達默爾所說的“藝術的真理”,在宗白華那裡是可能的。第五,牽涉到一個如何理解藝術作品的解釋學問題。在朱光潛那裡,每個個體的每次欣賞活動,都是對藝術作品的一種直覺式再創造。這種移情式的理解模式,接近狄爾泰來解釋學,還是局限於唯我論。但朱光潛也意識到了這點,對之做出了伽達默爾式的修正,強調不同視域間的融合。宗白華的理解理論,則和主觀性及唯我論完全相反,他要求徹底撤除主觀性和個體性,必須達致叔本華所說的“完美的客觀性”,才能和對象完全同一,獲得對象的真理。這種純客觀的狀態,一脈相承地源自謝林的理智直觀、叔本華的直觀、柏格森的直覺等概念。但是,宗白華認識到,完全的客觀化是不可能的,理解還是帶著自身視域的理解。第六,在朱光潛那裡,美和真和善是嚴格區分的,一旦混淆,就會損害美的自律性。而在宗白華那裡,美和真和善是統一的,因為絕對本原自身就是真善美的統一,藝術作品作為絕對的客觀化,本質當然必須是同一的。第七,在審美教育方面,二者都堅持“人生的藝術化”,但在朱光潛處,因為堅守真善美的區分,朱光潛的審美教育理論也和康德-席勒-叔本華的審美教育理論一致。一方面認為審美和認知、意志一樣,是完整人生的一個不可缺少部分,審美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是人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強調審美對於人生的救贖作用,人生受充足理由支配,因而充滿痛苦與厭倦,審美能讓人暫時從充足理由律的支配下解脫,成為一個無意志、無時間、無痛苦的純粹認識主體。而在宗白華那裡,審美教育不僅培育美感,而且要從藝術作品中領悟到真和善,不僅要使個體生命充滿音樂的節奏,而且要使宇宙充滿音樂的和諧,個人必須為宇宙目的服務,即所謂的“致中和”。第八,概括上述差異,可以說,朱光潛的美學,缺乏一個宗白華美學那樣的形上學本體論和宇宙論,也缺乏一個規范性的倫理學。

  三、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這項研究成果從哲學根基的本原差異出發,對兩家美學的具體差異做了細致的推論性分析和比較,在邏輯統一性和理論深度上,都有一定建樹﹔無論是論証的角度和論証的方法、還是論証的資源方面,成果都能超出一般的研究水平,且有不同於前見的獨到之處,因此,對兩家美學的比較研究,應能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此外,這項研究成果對美育理論的發展和美育實踐的改進也有一定的參考和促進作用。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