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哲學

《論語》歧異解釋的集成之作

--《論語歧解輯錄》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0日17:08  

  曲阜師范大學高尚榘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論語歧解輯錄》(項目批准號為08FZX002),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主要成員有:張詒三、楊秀娟、丁建東、高敏等。

  《論語》自成書以來,由於版本間文字的不同、學術流派的不同、注家理解的不同等原因,致使《論語》字詞、語句的歧解情況十分嚴重。以《論語》首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言,雖通俗易懂,天下人習用,然亦歧解紛紛:有的版本為“有朋”, 有的版本為“友朋”。關於“朋”字,漢包咸解為“同門曰朋”,清宋翔鳳《論語說義》解為“弟子”,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解為“朋黨”,當代楊伯峻《論語譯注》解為“志同道合之人”,金良年《論語譯注》解為“具有共同見解的人”,但更多的人將其解為“朋友”。關於“遠方”,其義如此明顯,但也有歧解:清代俞樾《群經平議》將“方”解為“並”,曰:“友朋自遠方來,猶雲友朋自遠並來。曰友曰朋,明非一人,故曰並來。”再如《述而篇》的“自行束修以上”一語,漢鄭玄解為“年十五以上也”﹔唐李賢《后漢書·延篤傳》注:“束脩謂束帶修飾”﹔唐韓愈《論語筆解》解為“吾謂以束修為束羞則然矣”﹔宋邢昺《論語注疏》案曰“書傳言束修者多矣,皆謂十脡脯也”﹔南懷瑾《論語別裁》認為“所謂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檢點約束的意思”﹔ 楊佐仁《論束修》認為“束脩是束發修飾之意”。各有各的道理,異說紛呈。《論語》中的這些話關乎到孔子的處世態度和教育思想,很有必要將其真正涵義解釋准確。

  在儒家經典中,《論語》是孔子思想言行的忠實記錄,是閱讀人群最眾的著作,然而《論語》中存有如此繁雜的歧異解釋,必然影響廣大讀者對《論語》真義的正確理解和接受。尤其是近些年出版的部分解讀《論語》的書,肆意亂解,糟蹋經典,貽害青少年。比如有的學者將《子罕》篇中的喪服“齊(zi)衰(cui))”解為“年老體衰”,有的學者將《為政》篇的“友於兄弟”的“友”解為“誘”,有的學者將《八佾》的“佾”解為“舞蹈”。更甚者,有的學者將《論語》中的數十個“不”字都解作“丕”,即“甚大”義,由否定變為肯定,完全顛覆了《論語》的基本意義。某些冠名“新注”“新解”“新釋”的著作,往往推翻前說,創設新解,致使歧解還在大量產生。當然,學術界對古代經典存有不同理解,是很正常在現象,但是,歧解太多,必然會影響《論語》文意、儒家思想的正常傳播,必然會擾亂得廣大初讀《論語》者無所適從。為了促使學術界熱烈討論《論語》,逐步消除不正確的解釋,編者將古今注家對《論語》的歧異解釋做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匯輯,並以“編者案”的方式對每則歧解判定是非,斷以己意。

  該成果的主要內容是匯輯歷代學者對《論語》的分歧解釋。其結構安排、行文方式是:循著《論語》的自然篇章順序,章句序碼原則上依從楊伯峻《論語譯注》。先列出有歧解的《論語》原文,次列有代表性的諸家歧解,然后針對歧解以“輯者案”的方式判定是非,表達觀點。如《論語》第二篇《為政》第七章:

  2.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漢·包咸:犬以守御,馬以代勞,皆養人者。(邢昺《論語注疏》17頁)(版本項詳見書后附設的“參考書目”。下同)

  宋·朱熹: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朱熹《四書章句集注》56頁)

  清·李光地:如舊說犬馬能養,則引喻失義,聖人恐不應作是言。且能字接犬馬說,似非謂人能養犬馬也。蓋言禽獸亦能相養,但無禮耳。人養親而不敬,何以自別於禽獸乎?(李光地《讀論語札記·為政篇》)

  (除包咸、朱熹、李光地的解釋之外,本章下還匯輯有梁皇侃、清劉寶楠、今楊伯峻、楊潤根、楊朝明等的分歧解釋。此略)

  輯者案:“犬馬養人”說、“人養犬馬”說,都是對本章的誤解。唯李光地“禽獸相養”說符合文意。烏鳥反哺其母之佳話以及動物中眾多相養的真實例子,証實禽獸老幼之間確實能互相喂養。人能相養,動物也能相養,人若在贍養老人時體現不出“敬”來,那麼與禽獸有何區別?關鍵要看這個“別”字,孔子強調的是人與禽獸的區別。孔子的境界高,對人在孝的方面要求高,在對待老人方面,隻做到“養”是不夠的,還要做到“敬”,不能停留在禽獸的水准上。后人多體會不出,以致誤解。

  再如《論語》第八篇《泰伯》第十八章: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魏·何晏:美舜、禹。己不與求天下而得之也。巍巍者,高大之稱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卷四·33頁)

  宋·朱熹:巍巍,高大之貌。不與,猶言不相關,言其不以位為樂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107頁)

  張永隆:“與”是“爭”“戰”的意思……“不與”,就是不爭。既指舜禹得天下時不以力爭,又指他們有天下后不復有權力之爭。(張永隆《<論語>注釋數則辨疑》,《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2.1期)

  蔣沛昌:孔子贊美舜禹兩位遠古時代的君王,勞碌奔波,以天下為己任,功業崇高無比,從不宣揚自己……與——宣揚,這裡指自我宣揚。(蔣沛昌《論語今釋》203頁)

  林觥順:[注解]而不與焉:是說不是懇求,而是憑功績受禪讓而得。不與讀同丕與,是甚大的賞賜。[心得]教人凡事的成功是靠自己苦心經營。(林觥順《論語我讀》142頁)

  輯者案:與,通“豫”,意為“喜悅”。 《淮南子·天文訓》:“聖人不與也。”高誘注:“與,猶說也。”《呂氏春秋·悔過》:“寡君與士卒,竊為大國憂,日無所與焉。”古籍當中,“與”“豫”通用,表示“喜悅”“快樂”的意思。舜禹有了天下(帝位),而未感到喜悅。得到帝位竟然不高興,似乎有違常理,而事實確是如此。《史記·太史公自序》記曰:“唐堯遜位,虞舜不台”。不台(怡),即不高興。這恰好反映了古賢帝王的禮讓謙遜之德。

  內容如此排列,一目了然,便於觀覽。書后附有《歧解》語句索引,頗便查索。

  該成果獨具特色,專事匯輯《論語》歧解材料者,古來唯此一書。以往一些“集解”“集注”“集釋”類的著作,注家觀點無論同異,一概收錄﹔該書隻選擇有分歧的注家觀點,這樣做,能充分反映出《論語》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更具參考研究價值。

  該成果的學術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匯輯《論語》歧解材料力求全備,在收書時限、收書范圍方面已遠遠超出原有“集解”“集注”“集釋”類的著作。收書時限上,自漢代至今,已超出成書較晚的程樹德《論語集釋》70余年﹔收書范圍上,選收《論語》注解研究專著270余種,論文數百篇。

  2.匯輯《論語》歧解材料准確可靠,具備征引價值。以往以匯集《論語》注解研究材料見長的著作,如何晏《論語集解》、朱熹《論語集注》、劉寶楠《論語正義》、程樹德《論語集釋》等,存有任意刪改、不忠實原著之弊,大大減弱了文獻價值。該成果採摘歧解材料,以嚴格照錄原書為基本原則,且十分重視善本的選擇。實在找不到原書的,方轉引他書。

  3.“輯者案”的撰寫態度審慎嚴謹,以忠實《論語》文意為撰寫原則。不臆測,不妄斷,不一味求新,唯致力於求是,努力為初學《論語》者做出正確的導讀。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