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哲學

科技意識形態研究

--《科技意識形態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0日17:06  

  哈爾濱工程大學劉英杰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科技意識形態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7BZX02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高雲涌、樊小賢、張雲閣、楊魁森、曹衛國。

  傳統意識形態理論隸屬於政治學、哲學范疇,主要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科技意識形態的形成,對傳統意識形態理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科技意識形態怎樣形成、何以形成、科技意識形態與傳統意識形態的異同、怎樣破解和超越科技意識形態、對中國語境下的科技意識形態怎樣評價,成為必須研究的問題。

  作為為一定社會和階級定向的價值信仰體系,技術霸權時代,產生了一種意識形態新類型:科技意識形態。科學技術成為意識形態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科技負載價值論,科技價值中立論,科技成為意識形態本身。科技在何種意義和層面成為意識形態是需要嚴格限定的。這種新型意識形態的出現植根於西方近代以來的現代化歷程和資本的無限增殖性,同時又是西方近代理性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和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方式的產物。具體說來,它是伴隨發達工業社會的兩個趨勢: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國家合法性危機而形成的。

  科技意識形態與傳統意識形態相比,二者建立的理性基礎不同,傳統意識形態是一種觀念意識形態,體現著價值理性的要求﹔科技意識形態被科技界定,體現著工具理性的要求。兩種意識形態的特點及運行機制不同,傳統意識形態具有價值理想性、服從政治統治機制﹔科技意識形態具有工具性、服從無意識和技術經濟機制。兩種意識形態的控制方式不同,傳統意識形態是強制性的政治統治工具﹔科技意識形態通過生活方式進行控制。

  科技意識形態的產生對傳統意識形態理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要求我們重新回答科學技術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意識形態與虛假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面對沖擊與挑戰,必須實現對馬克思文本從知識論向生存論的重新解讀。從生存論角度看,政治意識形態以政治需要為出發點,往往帶有虛假性﹔科技意識形態以物的尺度為出發點,不能解決應當和價值問題。它們都不是從人的本真生存和全面發展出發考慮問題,而是從對人的控制、操縱出發考慮問題。從生存論視角看,意識形態就是為一定社會群體定向的意義系統、價值體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價值需要。

  科技成為意識形態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其積極作用表現在:科技滲透進傳統意識形態體系中,可以提高意識形態的科學化程度﹔科技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發揮作用,改變了傳統意識形態的控制方式﹔科技成為意識形態,對后發現代化國家而言,可以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科技創新上來﹔科技成為意識形態,擴展了傳統意識形態的內涵、外延,促使人們對意識形態理論和現實進行深入的研究。

  科技意識形態形成后也帶來了一些嚴重的負效應,因而必須限定其界限和作用范圍。科技意識形態化是工具理性擴張的表現,意識形態技術化是意識形態危機的補救方案,所以破解科技意識形態負效應,一方面要克服科技異化,另一方面要重建價值系統,簡言之,即重建意識形態理想。這項成果認為,破解科技意識形態不能採取后現代主義解構理性的做法,也不能效法胡塞爾、海德格爾和哈貝馬斯的解決方案,因而隻能堅持馬克思哲學的立場,從歷史生存論視閾觀照這一問題,把科技危機、意識形態危機與現代性危機和當代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困境結合起來,把人類自由和解放的生存論旨趣和人類生存的二重性結構作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整合的存在論根據和價值基礎,才能破解西方近代以來從知識論視閾觀照科技而形成的科技意識形態。

  生存論意義上的意識形態作為一種價值承諾和終極解釋原則,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它並未提供解決問題的現實具體方案,應該說提供現實方案和具體對策不是哲學的工作,然而從技術經濟學、技術社會學、技術哲學角度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還是有必要和可行的。在當今技術霸權時代,控制技術已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問題。技術能否控制,怎樣控制,控制的主體是誰,控制的方式有哪些等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做出回答。這項成果認為,技術控制的理論依據是技術的社會屬性及由此引發出的技術的社會建構論。技術控制的價值目標就是人(社會)、技術、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即技術的生態化、人性化、民主化。技術控制的社會基礎隻能是社會主義。控制技術的實質是控制人,控制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發展觀、技術觀。技術控制的手段有兩種:技術民主手段、倫理政治手段。

  對於中國而言,改革開放30多年來,科技興國、現代化正加速成為中國當代的意識形態,這就要求我們對意識形態給予清晰的價值定位,對當代意識形態的理想型進行揭示,對已經出現的意識形態新變化給予響應。

  中國語境下科技成為意識形態與西方有根本性質的不同。在西方,科技成為意識形態是兩千多年來理性主義傳統與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和工業資本的邏輯必然,走的是一條自下而上的道路﹔在中國,科技成為意識形態是民族危亡之時,先進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自覺選擇。在西方,科技成為意識形態作為生活方式發揮作用﹔在中國,科技成為意識形態尚未在國民的文化心理結構中扎根,它一開始就被賦予了民族的歷史使命、價值追求。在西方,科學與技術並駕齊驅﹔在中國,人們更注重的是技術的實用性、功利性,因而科學精神至今仍缺乏。這是我們研究科技意識形態時應該注意的首要問題。

  中國現代化事業要求科技成為意識形態。把科技當做意識形態可以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工具理性,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同時,對內可以動員最廣泛的社會力量投身於現代化建設,對外可以加強與世界上一切以現代化為意識形態的國家和地區的聯系,避免陷入無謂的意識形態沖突之中。

  面對科技意識形態,中國傳統意識形態暴露出一些問題,引起了一些變化。中國傳統政治意識形態曾經干擾和破壞過科技的發展﹔科技成為意識形態,要求我們遵循科技發展規律,把科技興國確立為國家意識形態,賦予其權威地位。傳統社會,過分強調了意識形態的政治功能,忽視了其認識功能﹔科技成為意識形態,要求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把意識形態的政治性與科學性結合起來。傳統社會,過分重視意識形態對政治合法性的辯護,習慣於用行政手段處理意識形態問題,而忽視了績效與制度結構的作用﹔科技意識形態要求用科技手段處理問題。另外,中國傳統的人文主義能否抵消科技意識形態的負效應,能否實現中國語境下科學與人文的整合,怎樣整合等問題也要求我們做出回答。科技成為意識形態帶來了嚴重的負效應,這些負效應是由於科技理性無限膨脹,價值理性無限萎縮造成的,所以要克服科技意識形態負效應,必須實現科學與人文的平衡。然而由於東西方文化和社會背景的不同,所走道路應該是不同的。在西方,是讓科學回歸人文﹔在中國,二者應該是互補關系,當前首先要做的是,培養科學精神,進行理性啟蒙。中國傳統人文主義從整體上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必須實現現代轉換,建立科學與人文統一的綜合性的新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建設是任何一個國家和政黨都非常重視的。中國現代化建設雖有自身特點,然而也會受到現代化一般規律的影響與制約,所以必須借鑒西方理論解決中國問題,克服科技意識形態可能帶來的負效應。

  這項成果對科技意識形態的系統研究以及對科技意識形態與傳統意識形態的比較研究,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具有現實意義。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要立足於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的霸權地位、政治多極化、價值觀念多樣性等時代背景,要體現意識形態的科學化、穩定性、包容性、開放性,把科技興國、現代化納入到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更廣泛地動員全部社會力量投身於現代化建設,把國家民族利益作為處理國際事務的最高標准,淡化極端政治意識形態的作用,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和平安全的國際國內環境。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