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黨史·黨建

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經驗與科學發展觀

——《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經驗與科學發展觀》成果簡介

  2011年04月21日15:04  來源:www.npopss-cn.gov.cn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楊升祥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經驗與科學發展觀》(項目批准號為06BDJ004),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劉樹森、李亞東、李志。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艱辛探索,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項成果重點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經驗,闡明這些寶貴經驗與科學發展觀是內在聯系和有機統一的整體,對於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該成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內容如下:

  一、黨領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歷程

  新中國建立后,黨領導人民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規律和道路進行了不懈探索,並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

  第一,黨對中國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初步探索。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就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問題。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著眼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出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觀點。黨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這些重要論斷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二,黨對中國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歷史性飛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了過去20多年的經驗教訓,果斷地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鄧小平同志和我們黨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並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第三,黨對中國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豐富和發展。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明確提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正確處理現代化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等。發展是貫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題,為我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制定和實施我國發展的重大戰略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第四,黨對中國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根據新形勢和新任務,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到十七大,黨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一系列新部署。科學發展觀是同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一脈相承、有機統一和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開創了中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新階段。

  二、黨在改革開放中科學總結的寶貴經驗

  第一,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這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關鍵,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又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種結合,推動了人民思想觀念的不斷解放、制度體制的改革完善和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

  第二,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顯示出蓬勃生機,就在於它是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這種結合,使改革開放堅持正確方向,促進了社會主義的鞏固和發展,創造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創造了進一步關注民生、造福人民的社會主義。

  第三,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同時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與時俱進地改善黨的領導。既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又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這種結合,使中國在社會深刻變化和利益多元化的形勢下,有效地保持國家統一和推進社會整合。

  第四,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這種結合,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既符合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和運行機制的經濟體制,又符合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本質要求和發展方向的新型制度模式。

  第五,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我們既要推動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又要推動包括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在內的上層建筑的改革,促進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鞏固和發展。這種結合,創造了兼具民主、法治、統一、高效等優點的發展模式,使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適應、協調發展。

  第六,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既要注重生產力的發展,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又要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把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與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質緊密聯系起來。這種結合,把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統一於現代化建設之中。

  第七,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我們在改革開放中,適時地把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會公平、保障人民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結合起來。這種結合,使社會主義社會既充滿創造活力,依法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在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的進程中,避免兩極分化而達到共同富裕。

  第八,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在中國這個發展中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經濟上相互合作、共同發展。既要堅持獨立自主,又要參與經濟全球化。這種結合,使我們同時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平等競爭中實現互利、普惠、共贏。

  第九,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在改革發展中,要正確處理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發展措施的協調性,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三者關系的結合點。這種結合,既避免了許多轉型國家出現的經濟嚴重衰退和社會劇烈震蕩,又使改革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使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始終得到人民的真心擁護和全力支持。

  第十,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黨要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黨把改造客觀世界同改造主觀世界結合起來,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証。這種結合,既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取得重大成就,又推動了黨的自身建設不斷取得顯著進展。

  貫穿這些基本經驗的主線,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實踐中開創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符合中國的國情,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把這些重要經驗與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實踐發展的新任務、理論發展的新成果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

  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實踐的新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外國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的科學理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經驗,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第一,深刻認識科學發展的地位和作用。其一,科學發展是當代世界和中國的主題。任何國家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都必須切實解決科學發展問題。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增強綜合國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其二,科學發展是黨的歷史方位和執政使命變化的必然要求。黨的兩個根本性轉變,對執政黨提出了科學發展的新課題: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與實質。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的核心。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堅持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科學發展是謀求以人為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全面發展﹔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是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增強國力的持續發展。堅持普惠於民、普利於民、普權於民、普教於民的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

  第三,深刻認識科學發展的主體和動力。一要正確認識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體的新變化,掌握發展主體變化的深層原因及發展主體的歷史定位,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二要正確認識理論創新是引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制度創新是實現經濟社會變革的直接動力,文化創新是促進經濟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把握科學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激發人民的創造活力,充分發揮和有效整合科學發展的基本動力。

  第四,准確把握科學發展的階段和規律。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理論,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推動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走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階段,這是黨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階段的新定位。遵循客觀規律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艱辛探索和重要經驗表明,把現代化的普遍規律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把握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特殊規律,是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基點。

  第五,著力抓好科學發展的機遇和制度安排。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必須抓住和利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制度安排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黨對經濟社會制度的探索和經驗証明,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必須推動制度和體制創新,進行科學的制度安排,清除阻礙科學發展的制度和體制障礙,完善資源有效配置、經濟有效運行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全社會創新能力的機制。

  第六,堅持探索科學發展的新戰略和新道路。深入落實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解決“三農”問題為重心,建立城鄉統籌、區域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深入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堅持均衡普惠、互利共贏,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科學發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