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馬列·社科

構建“馬克思主義東方學”的嘗試

——《馬克思主義東方學》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0日15:06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俞良早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恩列斯著作中的東方社會發展理論體系》(項目批准號為06BKS001),最終成果為專著《馬克思主義東方學》。

  這項成果研究和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東方學的定義,提出,“馬克思主義東方學”是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后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關於東方社會發展的學說,特別是他們關於俄國、中國等東方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沿著社會主義軌道實現發展的學說。研究和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東方學的研究對象,認為作為哲學社會科學新學科的“馬克思主義東方學”,研究對象是俄、中等東方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沿著社會主義軌道實現發展的規律。

  成果研究和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東方學演進與發展的過程。19世紀80年代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給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共產黨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恩格斯致卡·考茨基》、《俄國沙皇政府的對外政策》、《〈論俄國的社會問題〉跋》等文獻中,形成並闡述了東方社會發展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的東方社會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東方學的出發點。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列寧系統地提出了關於東方社會發展的學說。在1920年共產國際“二大”舉行之前,列寧為大會准備了一系列文件,如《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土地問題提綱初稿》、《關於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基本任務的提綱》等等。在大會上,列寧做了幾個報告,如《關於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基本任務的報告》、《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的報告》等。從上述文件和報告的內容看,列寧的東方社會發展學說已經產生。1922年底到1923年初,即列寧逝世前夕,在《論我國革命》、《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就東方國家向社會主義發展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這些新觀點的提出,意味著他關於東方社會發展的學說已經成熟。列寧的東方社會發展理論體現馬克思主義東方學臻於成熟。斯大林的東方社會理論使馬克思主義東方學同實踐愈益結合,毛澤東的東方社會理論是社會主義凱歌行進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東方學。

  成果選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關於東方社會發展的若干概念和話語,如“東方”、“東方問題”、“中央集權的政府”、“東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國際政治生活”、東方國家“能夠突破它目前所處的階段”、“不要忘記東方”、“光明來自東方”、“蘇維埃東方”、“殖民地東方”、“東方帝國主義”、“在中國,反帝國主義的斗爭一定會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闡述了它們的深刻內涵。成果提出,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較多地出現“東方問題”的詞語。所謂“東方問題”,核心的內容是關於沙皇俄國與西方一些大國為瓜分東方的土耳其而進行的斗爭。在列寧的著作中,有東方國家“能夠突破它目前所處的階段”的話語,它的含義是:建立了勞動者蘇維埃或農民蘇維埃的國家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過渡到社會主義。列寧在闡述這一思想時,一是強調先進國家勝利了的無產階級對落后國家的幫助,二是強調落后國家必須建立起勞動者蘇維埃或者農民蘇維埃,三是強調必須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即在勞動者蘇維埃或農民蘇維埃條件下所進行的一個過渡性的階段。同時他說,這個過渡性階段具體的情況怎樣,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不可能預先設計,隻能由落后國家以后在實踐中去探索。

  成果設立專門的章節,研究和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關於俄國革命和社會發展的理論,研究和闡述了他們關於中國革命和社會發展的理論,還研究和闡述了他們關於印度、伊朗、土耳其社會發展和社會革命的理論。成果提出,馬克思已經看到,英國的鴉片貿易和大炮將中國人從世代相傳的愚昧狀態中喚醒,使他們產生了革命斗爭的熱情﹔它將打破中國閉關自守的狀態,使中國實現同外部世界的聯系,從而促進中國舊制度的滅亡﹔中國的社會發展將同西方國家的社會發展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列寧把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及他們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同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及其國家總統作比較,深刻地指出,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總統都是資產階級操縱的生意人,是資產階級的代理人,而那裡的資產階級已經腐朽透頂,從頭到腳都沾滿了污垢和工人階級的鮮血,而中國的共和國臨時大總統,充滿了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是一位革命的民主主義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無產階級的隊伍也隨之迅速壯大起來。列寧注意到這一事實,充分相信中國的無產階級會掀起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潮。他認為中國無產階級會建立自己的政黨,這個黨的綱領在先進性和科學性上一定會超越孫中山的綱領。1919年中國無產階級舉行了反帝反封的五四運動。列寧就此說,中國(以及土耳其等國)開展了革命運動,說明帝國主義戰爭喚醒了東方,把東方人民卷入了國際政治生活。

  成果設立18章,分別研究和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東方學的18個基本理論。例如:

  ——關於東方社會發展途徑特殊性的理論。成果提出,馬克思在俄國社會發展途徑能否不同於西方的問題上持小心謹慎的態度,給人們的啟示是:不要以為東方國家的社會發展途徑將會同西方一樣,不要以為東西方有一個統一的發展途徑或模式,也不要寄希望於在經典著作中找到關於東西方普遍有效的社會發展途徑的理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東西方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狀況上有較大的差別,社會發展的途徑也應該有所不同。東方國家的工人階級執政黨應該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選擇同本國國情相適應的發展途徑,而不能盲目地照搬別國途徑,特別是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的社會發展途徑。1918年4—5月間,俄國的蘇維埃政權已經基本得以鞏固,列寧領導黨和國家政權把工作重心轉到了生產建設上。這時,列寧著眼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提出了俄國的社會發展途徑區別於西方國家發展途徑的思想。1921年3月以后,俄國進入新經濟政策時期。在這一時期,黨和無產階級的任務是結束國內戰爭時期不得不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體制,用一種新的途徑恢復和發展經濟,完成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這時,列寧在考慮俄國新的過渡途徑時,明確地論述了俄國的社會發展途徑不同於其他國家發展途徑的思想。新中國建立以后,毛澤東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盡管有一些失誤,但是他已經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以及從本國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歷史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鄧小平明確地、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建設與社會發展走自己的路的理論。

  ——關於東方社會演進態勢的理論,即“劇變”的理論和“漸變”的理論。成果提出,20世紀以來,東方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俄國、中國社會的發展,首先經歷了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革命的過程看,它體現出暴風驟雨式的、劇烈轉變的特點,即所謂“劇變”的特點。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經典作家,在他們各自生活的時期,就資產階級革命過程“劇變”的特點闡述了科學的理論,即闡述了東方社會“劇變”的理論。俄國、中國等東方一些國家的發展,在“劇變”過程中或者經歷若干次“劇變”后,會由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掌握政權。再往后,這些國家可能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它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發展狀態,應該呈現“漸變”的特點。所謂“漸變”,指同“劇變”截然不同的發展狀態,指逐步發展、平穩發展、有序發展的狀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述了關於東方社會“漸變”的理論。

  ——關於西方列強在東方殖民地“雙重使命”的理論。成果提出,馬克思通過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作分析,認為英國的蒸汽機和科學在印度全境徹底摧毀了農業和手工業結合的經濟狀況﹔英國殖民主義者破壞了印度的農村公社,在亞洲引起了一場“社會革命”。馬克思形成了西方列強在東方殖民地的“重建工作”已經開始的觀點。他在文章中寫道,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印度的“重建工作”在大堆大堆的廢墟中使人難以看出來,盡管如此,這種工作還是開始了。在馬克思之后,列寧通過研究西方列強對殖民地進行資本輸出的事實,闡述了西方列強“大大加速”殖民地資本主義發展的觀點。同時馬克思指出,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東方殖民地所做的一切,不會使東方殖民地人民獲得解放。隻有“偉大的社會革命”支配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現代生產力,殖民地的“新的社會因素所結的果實”才能為當地的人民群眾所有。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