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年度項目成果>>馬列·社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民族精神的升華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民族精神的升華研究》

  2011年04月21日14:44  來源:www.npopss-cn.gov.cn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楊先農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民族精神的升華研究》(批准號為05XKS004),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一百五十多年以來,作為一種巨大的文化力量,馬克思主義影響著人類的精神生活、改造著世界的面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從思想文化領域拉開序幕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進分子,以文化傳播的方式,對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作了全面深入、熱情洋溢的介紹,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中國人民所初識、熟知和接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取得了精神共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由弱變強、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具體的實踐的馬克思主義一直與中華民族血肉相聯,使馬克思主義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社會形態的變化,而且更深刻地表現在人們思想觀念形態的變化上。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民族精神的升華,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中華民族覺醒、奮進的過程,也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豐富時代內涵、波瀾壯闊的升華過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的過程,貫串的一條主線就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民,把一個貧窮落后的舊中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從舊民主主義走向新民主主義、再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苦奮斗的歷程,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國共產黨人圍繞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主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奏響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前途而生生不息、不懈奮斗的威武雄壯的進行曲,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作為集體智慧、民族智慧結晶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既是黨的指導思想,又是凝聚全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為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激發和強化了中國人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發圖強意識,成為鼓舞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歷史性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中國共產黨關於文化建設以及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論和實踐,是民族精神升華的科學指南。中國共產黨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中國文化建設極其重要的任務,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薪火相傳。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化理論,運用於中國文化建設的實際,考察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特點和過程,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一系列具有中國特點的文化建設方針,對民族精神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文化建設提供了基本思路。鄧小平、江澤民同志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思想,注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過程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使全國各族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站在歷史的新起點,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作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人文精神,深刻地影響著全民族的文化心態,使民族精神的發展朝著富有實效的方向前進。

  三、賦予民族精神以馬克思主義科學內涵,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設,作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關鍵環節和中心任務。優秀的倫理道德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是凝聚全民族的文化力量,是民族精神升華的基礎。中國共產黨一貫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作為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的道德價值規范,堅持對全國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鞏固各民族團結統一的觀念。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黨提出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個體系的構建,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有機結合的產物,植根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道德傳統的土壤上,又體現時代特征,融傳統美德與現代美德為一體,充分體現了時代性與歷史繼承性相統一,將當代中國公民道德建設提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境界。中國發揚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傳統,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以自信且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和諧文化理念,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為國際社會倫理框架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四、重視文化工作鼓舞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巨大力量,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把振奮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質作為文化工作的重要功能。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國共產黨在發展先進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過程中,尊重文藝工作的內在規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民族文化精品,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得以世代相傳的重要載體。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賦予新聞工作以堅強的黨性原則、鮮明的實事求是風格、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聲勢浩大的主題宣傳品格等中國特色,在各個時期都起到了凝聚人心、振奮精神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把哲學社會科學作為民族綜合素質和文化力量的重要體現和標志,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確立全社會共同理想、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鑄造民族精神支柱的功能。為了提升全民族的素質,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高瞻遠矚地賦予科學和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特殊使命,把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過程,作為中華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提升、中華民族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過程,有力地推動著民族素質的提高。

  五、突出民族特色,創造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馬克思主義,增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優勢。中國共產黨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首先,尊重歷史的辯証法,把民族文化作為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隨著時代的進步,把握民族的風俗習慣、欣賞趣味、文化心理等不同程度的變化,在文化領域堅持民族特色和民族獨立性,把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學習和借鑒各國有益的文化成果,豐富、發展、光大了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弘揚了民族精神。其次,尊重人民群眾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弘揚民族精神的極大熱情和首創精神,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引導城市、鄉村、企業、社區、志願者等結合各自的實際,求真務實地精心設計各具特色的弘揚民族精神的文化活動,高度重視我國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領域,生動具體、豐富多彩、常化常新。再次,尊重文化生產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將新興的文化產業作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傳承、交流、發展、升華的強大載體。

  六、中國共產黨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先鋒,黨的作風建設直接影響著民族精神。黨的“兩個先鋒隊”性質決定了黨的領導的實質,是具體的、歷史的,對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起著指導、引導、向導的作用,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堅強政治保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首先來自黨的凝聚力,而黨的凝聚力又來自良好的黨風。黨的思想、組織、制度建設都對民族精神的發展有不言而喻的影響,但對民族精神的振興有著特別重要的示范效應的,是黨的作風建設。必須在新形勢下,繼續保持發揚黨的“三大作風”,牢記“兩個務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保持與全體人民、全民族的血肉聯系和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為全民族作出榜樣,成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表率、標杆。

  該成果的學術價值在於積極總結中國共產黨在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歷程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理論、方針政策、方式方法和主要經驗,力圖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民族精神的內在聯系。其社會價值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進一步振奮民族精神,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在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中,不斷提高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