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由吉林大學朱泓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民族歷史形成過程的生物考古學考察”(批准號:11&ZD182)開題論証會在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舉行。
本次論証會特邀了六位專家對該項目實施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論証。專家組組長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王昌燧教授,成員分別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魏堅教授,吉林省考古學會金旭東研究員,吉林大學林沄教授、匡亞明教授、魏存成教授。吉林省社科規劃辦、吉林大學有關負責人以及項目組成員共60余位師生出席了會議。
首席專家朱泓教授從項目設計的緣起、意義、思路、特色、研究方法與創新點、研究目標、工作計劃以及中期成果和最終成果等幾個方面作了匯報。朱泓教授指出,該項目的總體框架是:以漢民族歷史形成過程中相關考古諸遺址出土的人骨、動植物遺存為研究對象,以現代自然科學方法在考古學研究領域的應用為技術支撐和科研創新點,以漢民族歷史形成過程中各個地區古代居民及動植物遺存的形態學特征、食譜結構、遺傳學性狀為研究重點,以文理交叉,多學科合作研究為主要特色,將上述研究結論與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文獻學的資料和相關研究成果相結合,對本課題所涉及到的漢民族歷史形成過程中的各個古代民族(人群)的遷徙和融合模式等重要學術問題進行多學科、綜合性的科研探索。此外,朱泓教授還向各位專家介紹了該項目的責任單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以及合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動植物考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情況。
子課題負責人趙志軍教授和周慧教授分別從動植物考古學研究和古代DNA研究的角度對所負責的子課題研究重點和相關問題進行了陳述。趙志軍教授結合近年來項目組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闡釋了農耕在漢民族社會形態發展階段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周慧教授也以課題組成員近年來發表的科研成果為基礎,對該課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及在實施過程中的預期成果進行了詳細說明。
專家組組長王昌燧教授對項目的意義作了充分肯定,就項目的開展(如以考古學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實施過程中緊密追蹤國際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論),本課題與其它相關課題之間的互動、互補以及本課題結項之后的后續工作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議,並就項目研究中可能面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思路。魏堅教授在充分肯定該項目的學術意義之后,對已有材料的梳理和利用及文獻資料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議。金旭東研究員首先回顧了在考古學科發展過程中研究方法的創新,並指出在該課題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在漢民族形成過程中地域上的不均衡性。林沄教授對項目的可實施性提出了建議。他指出,應將該課題進行分段研究,並對項目中提到的個別概念的理解提出了獨到的個人見解。魏存成教授提出課題研究過程中應將重點放在漢民族形成的核心地帶,考察人群遷徙的流向並結合多學科研究的成果。
在項目組成員和各位專家就項目的一些相關具體問題進行充分討論之后,王昌燧教授代表專家組對項目組成員提出了加強協作、互助和保持嚴謹科研態度的希望,同時預祝本課題運行順利,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