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8日下午,由華南理工大學王世福、張振剛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城市社會來臨與智慧城市設計及發展戰略研究”(批准號:11&ZD154)開題報告會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教授、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同濟大學陳秉釗教授、中山大學李郇教授、暨南大學覃成林教授等5位專家作為此次開題論証專家出席報告會。廣東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廣州市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南方公司等合作單位代表,廣東省政府、省社科聯、省社科規劃辦、華南理工大學有關負責人以及校內課題組成員等100多人參加了報告會。
項目首席專家王世福教授匯報了課題設計、研究思路與框架、目標任務等內容。項目將分析中國城市社會的歷史演進和發展趨勢,在總結智慧城市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提出“5體系”研究模型及情景分析,從戰略體系、經濟活動體系、社會活動體系、支撐體系和空間體系方面探索具有科學依據與廣泛適應性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從而更為系統地指導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城市的“智慧化”轉型,應對當前和今后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形態與經濟、社會活動的動態均衡問題。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對課題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對課題組搭建多學科協同研究團隊的工作方法予以肯定。與會專家圍繞項目面對的現實問題、關鍵問題、研究方案以及如何推進項目研究等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首先,課題應進一步突出研究重點。考慮到城市是典型的復雜巨系統,課題組應該在“5體系”研究模型的基礎上,高度歸納中國城市社會來臨的重大問題,將研究重點凝練到智慧城市在理念和時間層面能解決的范疇之中,注重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各子課題也應進一步明確研究重點,以利於協同研究。此外,還應注意子課題中的戰略體系部分應與其它子課題緊密聯動,同步研究﹔經濟活動體系可以從創新產業形態方面去論証智慧城市的發展策略﹔社會活動體系可以更系統地建構社會管理、社會組織等研究內容﹔空間體系從社區層面切入是可行的,可以從信息化產生的空間改變角度進一步尋找突破﹔支撐體系中,除了對信息技術體系的研究,還應增加對城市基礎設施等內容的研究。
其次,課題應對智慧城市進行進一步的內涵論証。雖然課題組對智慧城市進行了一輪比較有效的工作定義,提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模型,並把智慧城市概念的外延進行了邏輯延伸,但對於智慧城市的核心內涵還需要繼續深度挖掘,可以進一步研究智慧城市對人的生活的影響,智慧城市是如何激發人的創新和社會的發展等等。
再次,課題應重視戰略層次的研究,以具有前瞻性的戰略,高效率的管理,整合信息技術在城市發展中的運用。在具體研究中,應充分發揮工科院校的特點,以珠三角地區這一高城市化水平地區為試驗田,以實証中運用理論,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對中國未來城市化、城市發展、城市管理和城市規劃所帶來的挑戰提出科學合理的對策。
項目首席專家張振剛教授做了總結發言,對專家及與會領導表達了衷心的感謝。他從哲學、方法論和學科層面對專家意見進行了歸納,在哲學層面,專家提出要把握重點、把握主要矛盾、把握關鍵問題﹔方法論層面,專家提出要具有建設性、政策性和操作性﹔學科層面,專家提出要從城市發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關系方面開展不同專業知識和理論的協同攻關。他表示,項目組將高度重視專家意見,整合多方資源,完善研究計劃﹔同時培養人才、建設基地,確保項目按時按質完成。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