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批准號:11&ZD099)開題論証會在新疆召開。該項目由石河子大學張安福教授和塔裡木大學安曉平教授共同承擔。
出席會議的專家有自治區社科院苗普生研究員、殷晴研究員,自治區考古所於志勇研究員,自治區博物館王博研究員,自治區文化廳馬迎勝副巡視員,新疆藝術學院絲路文化研究所艾迪雅教授,自治區文化廳非遺保護發展中心迪力夏提教授組成。石河子大學王宗磊副教授、新疆考古所呂恩國研究員、塔裡木大學阿布都力提甫副教授作為課題組成員參加了論証會。苗甫生研究員主持專家論証會。
項目首席專家張安福首先向與會者介紹了項目的總體框架、各子課題情況、重點難點、預期目標等作了闡述。與會專家在項目的重要概念的界定、課題設計論証的嚴謹性、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科學性、研究任務和目標的合理性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
新疆社科院殷晴研究員指出,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涉及諸多方面與領域,對其進行調查與研究將是一項十分龐大而又復雜的工作,難度較大。他建議課題研究要量力而為,結合現有基礎,以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為立足點,以調查為主,研究為輔,以摸清家底、厘清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的現狀為主要目標。
新疆博物館王博研究員認為,在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要充分利用好文物“三普”資料以及相關領域學者的研究成果等現有資源有針對性地做重點調查。他建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中重點做好對工藝技術的研究,最好能夠以文字說明的方式來詳細解構工藝技術,進而達到傳承與保護的目的。
自治區文化廳馬迎勝處長指出,首先,要把環塔裡木這一地區的范圍界定清晰,以便開展后續的調查與研究工作﹔其次,在確立課題指導思想時,一定要突出環塔裡木歷史文化的融合性、一體化﹔再次,將物質文化資源分門別類的整理出來,充分挖掘其價值,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認真做好田野調查,要出新的成果,爭取做好“增量”工作。
新疆藝術學院艾迪雅教授認為,國際學術界對於環塔裡木這一區域的歷史文化研究水平較高,佔有學術制高點,建議課題研究要與國際學術界對接,要走出去搞研究,以此開拓視野,有所比較,各子課題之間的內在學理性聯系做進一步的梳理,打通相互之間的關系,拓展研究的寬度和高度。她強調課題研究一定要服務於“文化強國”戰略需要,服務於新疆文化的繁榮發展。
自治區文化廳迪力夏提指出,該課題研究區域較為廣闊,相應的田野調查工作量很大。對此他建議田野調查要盡量做到細致深入,採用主動、被動、互動等多種方式做動態的記錄﹔同時要通過課題積極探究地理學與人類文化的關系。他還希望課題研究在符號學方面有所突破。
新疆考古所於志勇研究員針對課題研究提出充分依托現有資料,確立調查重點。現有資料既包括文物“三普”的資料數據,也要借鑒國外相關數據庫信息﹔成果形式以綜合概述性為主要特征,同時要突出各個子課題之間的關聯性﹔依托團隊和學科優勢,針對不同的地理單元給予時空劃分,凸顯各自特征。
新疆社科院苗普生研究員認為,課題研究要依托現有資料,在求全上多下功夫,合理分配調度各種資源,把該研究看成一次階段性的文物普查,推動相關工作向前邁進。
專家組認為,在“文化強國”這一戰略方針的指引下,將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的調查研究納入到繁榮新疆文化、提升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的視野中,有助於正確闡明新疆歷史,實現新疆文化繁榮、多民族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的目標,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國家軟實力。通過對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全面深入的調查,整合這一區域的歷史文化資源,搜集整理優秀文化遺產,並針對當前的保護現狀和困境,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保護對策,從而達到傳承、保護與合理開發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的多重目標。本項目的成果將會為今后相關部門進一步整理、研究、保護、開發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提供相對系統全面的資料參考。
最后,項目責任單位石河子大學、塔裡木大學的主管校領導表示,要借助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這一平台,加強兩所學校間的合作、溝通,齊心協力做好項目,要產出有重大影響、高質量的代表國家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時借力吸引和培養一批專業研究人才。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