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文庫》編纂與研究”(批准號:11&ZD124)開題論証會在新疆師范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內蒙古、福建、吉林、四川、貴州、新疆等地科研單位及高校的專家學者和項目組成員50余人出席會議。
項目首席專家王佑夫教授從項目的背景、目標、研究內容、團隊組成、存在的困難等向出席開題論証會的專家作了報告。他指出,作為中國文學理論批評一翼的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語種多樣,形態多樣,獨具民族特色。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一些學者就進入這一領域,拓荒耕耘,挖掘整理,探討研究,陸續出版了一些多民族集合的和單一民族的文論選本及研究專著,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和研究空白,遠未能反映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的實際。本項目在此基礎上,吸收最新學術成果,以10卷之巨,首次就我國已經消亡和現有55個少數民族自古迄今口頭與書面、漢語與民語文學理論批評進行全面系統整理與研究,是當代學術發展之必然,民族文化建設之必需。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學理論批評新體系,繁榮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與研究、推動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基本理論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尹虎彬研究員對該項目作了高度評價。他指出該項目在少數民族文學中是具有學科意義的重大項目,是中國多民族文學的一塊奠基石。這是一項全方位、多角度、系統化、舉國協作的綜合性工程。它涵蓋了口頭傳統、書寫文獻多語種、多文化的歷史內容,難度非常大。通過這個項目,可能會使更多經典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帶有突破性的文獻被挖掘、整理、研究出來。項目經過首席專家精心策劃,編纂體例新穎。尤其對口傳史詩的理論成果的重視,是一個突破,將會開辟一個創新領域。
福建師范大學席揚教授指出,自八十年代以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有一個問題,就是零散,而且資料收集、整理、出版經典化不足,這個項目就是一個奠基性的工作。這套書籍的編纂將對中國文論譜系的構成與完善發揮重大的作用,也就是中國文論不僅涵蓋漢族,還是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尤其是這些長期有自己語言與文字的民族的文字典籍,我們確實應該整理出來,加入到民族文化的系統構成中去。建議認真確立選文經典性與原創性標准,處理好當代意識與歷史真實的關系,注意歷史文獻的校勘和研究的新穎性和獨特性,並期待通過這個文庫的編纂與研究,出版《中華文論史》,把五十六個民族的文論按歷史發展階段進行編排。
內蒙古師范大學扎格爾教授說,該項目研究隊伍整合了國內科研院所及高校多民族的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研究的人才,使項目的學術水平得到了保証。更重要的是組成了一個老中青相結合的團隊,培養了一個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的人才梯隊,除了學術意義,還有戰略意義。“文庫”總的體例安排及編寫原則清楚明確,最好每個分卷召開一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研討會,再制訂一個編寫細綱,統一標准、統一體例。民文卷的漢語翻譯要組織高水平的人員參加,要注意翻譯的准確性。
新疆地方志編委會鐘興麒編審認為項目的總體設想好。王佑夫老師自上世紀80年代初,就在中國各族群文學理論的園地裡耕耘,成果豐碩,積累厚實﹔項目組其他專家,也都學有所長,一定能團結合作,實現預定目標。他闡述了項目的完成對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的重大意義。
新疆文聯原黨組書記劉賓研究員指出,首先,翻譯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部分,翻譯量非常大。中國幾個突厥語民族的古代文論,翻譯較為繁雜。例如,察合台文的東西就要考慮到察合台語的翻譯形態。第二,維、哈、柯文單獨一卷可能是不夠的,需要做一些調整,可單獨立卷,因為它們各自的當代文學批評內容豐富。第三,對於跨界民族存在著大量的非常復雜的文學關系,文化關系,很難解解決,希望給予充分的考慮。如果這類問題得到突破,那麼這一項目比我們所認識到的意義更大,學術價值更高。第四,有些民族的文論需要實地調查,如裕固族和撒拉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等,需要從民族文學的繼承和文學資源的共享進行研究。
新疆師范大學原校長阿扎提·蘇裡坦教授說,該項目申報成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說明我們國家已經關注了這些領域,因為我們的人力,財力和以前相比都有很大不一樣了。項目雖然內容龐大,工作非常艱辛,但相信在王佑夫教授帶領下,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新疆的民族包括跨境民族,一些著名文論家,書面的東西很多,其族屬問題要弄明白。比如納瓦伊,我們不能總是繞過去。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是學術上的一大突破。對於民語漢譯的翻譯隊伍,一定要加強,要組織好。
中央民族大學李紅雨教授、新疆社會科學院劉國防研究員、新疆師范大學王星漢教授、迪木拉提·奧邁爾教授、拜斯爾·阿不力米提教授等就項目的研究意義、可行性、研究方法和預期目標等談了意見,一致認為這一項目選題好,意義重大,內容豐滿,目標明確,針對性強,符合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需要。並積極為項目的研究進程獻計獻策。貴州民族學院王子堯教授和中國朝鮮族少年報社總編輯、一級作家金學泉編審分別就彝族和朝鮮族文論的翻譯與研究交流了經驗。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