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1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日本館藏近代以來中國留日美術家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1&ZD115)開題報告會在天津大學舉行。
出席開題報告會的專家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鐘登華教授,天津市文聯副秘書長、書協常務副主席張建會,天津市書法協會副主席、天津美院喻建十教授、景育民教授,天津師范大學王曉平教授,天津日報社騰雲研究員,日本神戶大學魚住和晃教授,天津市社科院劉宗武研究員、徐恆醇研究員,南開大學張永敬教授、楊喜發教授,天津大學白海力教授等。
孫國喜教授代表王學仲先生作項目開題報告,就項目總體框架、研究目標、研究現狀以及研究方案、時間進度安排進行了詳細論述。他指出:近代以來,中日關系發展歷程復雜,人文思潮跌宕起伏,從藝術發展、藝術理論角度也經歷了由依附到強起,由紛爭到共融的復雜歷程。甲午海戰、八國聯軍入侵、抗日戰爭等兩國間的大規模戰事對民族感情、政治經濟建設、文化交流的嚴重破壞和阻撓,地理位置和語言的差異,使得中國留日美術家的文獻資料成為當下國內學界研究的一大空白﹔得日本學界同仁之大力協助,本課題研究基點確立,正是我們“盛世修史”之重要基礎工作。這是亞洲美術史第一手史料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利於中華文明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擴散,使世界人民能更加真實地、深層次地了解中國,有效提升國家與民族參與國際競爭的文化軟實力,填補中日美術學研究中的空白。
本課題包括六個子課題,分別為:中國畫、書法、美術理論、版畫與篆刻、雕塑、綜合繪畫。項目計劃完成時間為五年,初步規劃如下:第一階段(2011.12-2013.8)界定近代以來中國留日美術家名單及基本留日簡歷,以子課題六大研究方向為架構,建立留日美術家的年表信息庫﹔第二階段(2013.9-2014.12)核實完成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的文獻、資料的初步目錄搜集工作,在已建立的網絡信息庫、教學、圖書館體系基礎上,分期分批進行實地收集,美術家的文獻資料,注重未發表及民間收藏部分,確立主要學術論著的寫作時間、背景、學術貢獻、創作目錄及留日足跡圖初期繪制。第三階段(2015.1-2016.12)以中國近代以來學術發展史和社會學為背景,建立留日美術家的文獻研究基本框架和具體實施步驟。論証留日學者的主要成就和貢獻,編輯《日本館藏近代以來中國留日美術家文獻資料集》,撰寫《日本館藏近代以來中國留日美術家對中國學術發展史的貢獻問題報告》。
項目子課題負責人魚住和晃先生介紹了目前在日收集到的中國近代書畫資料情況,並向與會專家展示了部分書畫資料的實物和圖片。
與會專家組評議要點如下:一是王學仲先生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日本館藏近代以來中國留日美術家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選題好、角度新、創新點鮮明,研究價值和意義重大。二是該課題設計論証的方法境界高,從中日文化交流、外交的層面入手,是當下學術研究不可缺少的境界。三是項目研究思路清晰,六大子課題目標明確,五個目標中有高科技手段的運用。四是基礎厚實,研究隊伍的學術成果豐厚,同時有日本友人參與,在提高效率方面增加可行性,有水平和實力完成項目。五是研究方案可行性和計劃性強,方法途徑具體,體現了嚴謹的學風和態度。六是借助高科技手段等鮮明特點,充分體現了天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特色和歷史積澱。
同時,專家希望在研究中做到:一是文獻資料的收集盡最大可能全面,不留死角﹔二是研究抓住重點、要害部分,確保學術價值﹔三是思考更為深入一些,以此項目為范本,拓展到歐美的美術家研究上去,扭轉“重歐美、輕東日”的學風﹔四是研究與保護利用並重,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加強傳播,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五是在學風建設方面爭取有獨特創新,“無証不信、有証必引”。六是在成果的體現形式上要多一些,專著、視頻、數據庫,研究范圍內與外的成果體現要充分合理。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