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下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1&ZD098)開題報告會在河北省社科院隆重舉行。會議由江西師范大學方志遠教授主持,《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與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了會議,參加“出土文獻與華北中古經濟史研討會”的代表列席了會議。
課題組首席專家孫繼民就總課題的主要內容、總體設想、實施步驟和原則要求做了說明,四個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報告了各自子開題的具體設計和實施計劃。該項目由四個子課題組成,分別是河北社科院歷史所陳瑞青主持的“黑水城宋、夏、金時期漢文世俗文獻整理與研究”、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張春蘭主持的“黑水城所出漢文佛教文獻整理與研究”、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張國旺主持的“黑水城所出元代漢文經濟類文獻整理與研究”、濱州學院黃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杜立暉主持的“黑水城所出元代漢文軍政文書整理與研究”。
魏明孔研究員認為《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與研究》這一課題非常重要,所包括的四個子課題涉及到政治、軍事和宗教等等,內容豐富,屬於綜合性研究。開題報告規范完整,對於現有研究成果和參考文獻都做得非常細致,且突出研究重點和難點。黑水城文獻中的經濟史和文書學的研究大有前途,但是對文書的甄別和運用也十分重要。對元代經濟、政治文書的研究要在大背景下進行,要注重與正史、典籍多結合,同時對文書所反映的西北地區的情況,要全面充分地了解。參考文獻中要加入西北地方志、西北通史、甘肅寧夏和新疆地區的通史等史志類文獻,特別要以當地的風俗作為參考,要更好地利用已有研究成果,開拓視野。
李雪山教授對開題報告中所述的框架和方法予以肯定,他指出研究方法需要進一步細化。在殷商問題研究上,不僅要有傳世文獻、甲骨文記載而且還要有考古實物佐証。黑水城文獻在整理與研究的時候,同樣也要做到與傳世文獻相結合,文獻整理要與史籍結合,要與同一地區出土的漢簡相結合,與西北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相結合。參考文獻中未見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應充分重視國外學者,尤其是俄國和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無論整理還是研究,都要結合西北地方志,結合歷史地理、邊疆史以及邊疆地區的社會環境。
劉進寶教授首先以《天聖令》為例說明了唐史學界對新發現文獻的敏感,強調了新發現文獻對史學研究的推動作用,充分肯定了本課題的學術意義。他指出既然有新出文獻,那麼就要面對一個如何做深入、做精細的問題。從整個開題報告來看,研究部分的設想和框架比較充分,整理部分的設想和框架相對較弱,應該加強和突出整理部分的內容。對這些文獻應先進行整理然后再進行研究,就像當年唐先生所整理出版的十冊本吐魯番文書一樣,進行系統整理,並使其能夠惠及眾人,讓一般學者和讀者用得起,且便於大家使用。雖說是整理與研究,但重在整理,對這批文獻進行釋錄、定名、定性,讓一般的學者使用,這樣就能帶動一大批的學者從事對這批文獻的研究。
方志遠教授希望課題組按照立項書的進度展開整理和研究。如果不從一開始就抓緊准備,那麼到課題結束時恐怕拿不出好的成績。四個子課題中,張春蘭、宋坤《黑水城所出漢文佛教文獻整理與研究》課題任務比較大、困難也大。要高度重視非佛經的佛教文獻,正確界定非佛教和非佛經文獻的區別。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如何開拓新領域,從中原史開拓到邊疆史﹔從漢族史到少數民族史。在做這個課題的時候要考慮到如何做好,如何將文獻整理做到精細、准確,利於使用並使其成為權威性著作。要用各種手段把研究和整理做到深入、徹底,包括使用考古方法、文學方法、歷史文獻學等方法,要用新的理論、方法和手段進行研究。建議融入到邊疆史的研究中去,融入到當時的環境中去。以黑水城為切入點強行突破,做到對宋、金、西夏、元代時期的邊疆史研究,為邊疆史的研究開創一個新的局面。
總之,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次會議的開題報告思路清晰,目標明確,計劃周密,責任分明,操作性強,是一個比較可行的科研計劃實施大綱﹔希望課題組全體成員再接再厲,刻苦鑽研,按時完成,力爭使本課題成為高質量的學術精品。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