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1年度重大項目(第三批)開題報告之十三:環境考古與古代人地關系研究

  2012年06月04日15:32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2年2月25日,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莫多聞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員聯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環境考古與古代人地關系研究”(批准號:11&ZD183)開題報告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本次開題報告會邀請了3位專家組成指導組:組長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劉慶柱研究員,成員有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王昌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教授、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周昆叔研究員到會指導。此外,課題組子課題負責人、課題組主要成員等30余人參會。會議由項目首席專家袁靖研究員主持。

  項目首席專家莫多聞教授就立項背景、主要研究思路、研究內容、研究框架、重點難點、技術路線以及預期目標等情況向參會人員作了全面的匯報。莫多聞教授介紹說,人類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是影響文化面貌、格局及其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環境考古學就是運用現代各種古環境重建的方法和技術,在重建古代人類生存環境的基礎上,研究和探討古代人類文化與環境關系的學科。課題組成員近年來開展了很多項具體研究,但對於學科方法和理論體系建設等重大問題的研究還很薄弱。此次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立項為這一研究提供了歷史性的重大機遇。本項目將圍繞目前已經形成的環境考古和古代人地關系研究的重要領域而展開。主要包括:環境同農業起源及新舊石器過渡的關系研究、環境與古代人類社會生業模式及其演化的關系研究、古代聚落興衰演化與環境的關系研究、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形成與演化的環境基礎研究、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的人地關系研究、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影響的歷史與機理研究、環境考古與古代人地關系研究方法與理論體系研究。

  七個子課題的負責人分別就各子課題的研究基礎、存在問題、研究思路及預期目標等內容進行了簡明而具體的介紹。

  在項目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匯報的過程中,與會的專家和課題組成員就針對各種問題發表看法。匯報結束后,指導專家分別發表了講話,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之后,與會人員也進行了自由發言和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本項目的開展對於學科發展本身以及促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有著重要意義,多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研究中堅的參與以及多個重大科研項目的支撐為本項目的穩步推進提供了堅實保障。歸納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項目研究的內容應該進一步集中,研究目標應更加明確。本項目的特點就是利用自然科學的手段來解決人文社會科學的問題。而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是其中的焦點所在,應該集中力量重點解決自然環境在這些重要事件中發揮的作用,提煉出一些重大問題。在這些問題上取得突破來指導相關研究,並提升整個項目的研究質量。

  第二,項目研究要處理好各子課題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一些子課題之間的內容存在交叉、重復,應明確不同子課題的側重點﹔另一方面,前六個子課題是具體的研究,而最后一個子課題是方法和理論的總結,它們之間的關系,即具體實踐和理論指導的關系需要著重考慮。

  第三,項目研究要重視組織協調工作。本項目涉及到多個研究單位和大量研究人員,而且課題組成員分屬於不同的研究領域。這種多學科合作研究取得突破的一個關鍵就是充分互動,在討論中發現問題和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因此,建議定期召開聯席性的學術會議,同時,加強與科技部、中國科學院正在進行的相關科研項目的聯系和溝通。

  第四,人地關系是許多學科研究的對象,要注意吸收相關學科的研究進展。這包括對古文獻中的相關論述進行消化、吸收,對當代的人地關系問題進行觀察和分析。

  開題報告會結束后,課題組成員繼續討論和磋商,根據指導專家組的意見和建議對研究計劃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此次開題會為“環境考古與古代人地關系研究”這個課題的正式啟動開了一個好頭。課題組成員都表示,一定要努力開展科研工作,加強課題組內外的學術交流,確保按時完成項目研究任務,達成研究目標,扎扎實實地把中國環境考古學研究進一步推向前進,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