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0日上午,由吉林大學靖繼鵬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網絡信息生態鏈形成機理與演進規律研究”(批准號:11&ZD180)開題論証會在吉林大學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黃長著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劉昭東研究員,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柯平教授,吉林省社科規劃辦、吉林大學有關負責人,課題組首席專家靖繼鵬教授,以及各子課題負責人、課題組主要成員50余人出席了開題論証會。
論証會由專家組組長黃長著研究員主持。課題組首席專家靖繼鵬教授代表課題組對該課題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思路、總體框架、主要內容及各個子課題的核心內容、研究計劃、課題的預期研究目標和成果等進行了具體的闡述。與會專家圍繞開題報告內容展開了充分熱烈的討論,紛紛為課題的實施出謀劃策,對完善課題研究方案提出了寶貴建議。專家們一致認為,課題研究選題意義重大,具有重大的戰略性,研究框架設計科學合理,研究內容具有前沿性和創新空間,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條件優越,研究隊伍學科交叉、科研能力突出,這為高質量地進行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和可靠保証。開題論証會中,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特別注重進行課題的基礎背景調研,重視吸收國外的前沿學術思想,尤其是要加強國外文獻和實証調研,掌握國內外最新的學科發展動態。專家們一致認為,雖然近年來國內信息生態相關研究進展迅速,成績突出,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因為理論研究晚了將近10年,所以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方面均存有較大差距,尤其是實踐研究差距最大。因此,課題在研究中要特別關注學習國外的先進思想,尤其是基於信息生態理論的信息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的學術研究和管理政策。課題研究要針對性地提出網絡信息生態方面更具有實踐性和操作性的對策方案。
第二、要重視對網絡信息生態鏈形成、演進的基礎、演進環境和演進條件的研究。項目內容的設計不能離開具體的環境,要明確當前網絡信息生態的研究背景,立足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立足當前復雜的、動態的、模糊環境基礎之上的研究,區分國內與國外,突出特色。此外,課題研究應當考慮研究成果的應用性,除了對實踐提出管理建議之外,還要尋找理論研究的政策意義。
第三、本項目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研究過程中要關注人、技術、社會加速變化背景下的生態問題,要具有系統性的研究眼光,要關注復雜、多元化、多樣化環境下的生態問題。研究信息生態問題尤其不能離開人的因素,除了社會之中實體人的信息生態問題之外,對於比較新穎的“虛體人”的生態問題也要關注。要分清信息生態平衡與信息生態失衡的關系,注意信息生態平衡的相對性問題和信息生態失衡的評判問題,同時,研究信息生態鏈不能脫離信息產業,這樣便可以借鑒技術創新理論、效益理論等產業經濟學的相關研究方法。
第四、項目要展開“多維度”研究,從社會、技術、語言語義、歷史等維度對信息和信息生態進行深入分析。要明確信息生態鏈的基本構成,要注重商務網絡信息生態鏈、政務網絡信息生態鏈、社會網絡信息生態鏈等三種信息生態鏈的功能、作用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加強比較研究和應用研究,在理論提煉上要注重基礎性、一般性,在具體對象研究上要強調共性和特殊性之分。要注重“信息流、價值流、物流”的關系研究,注重“生態鏈、信息生態鏈、網絡信息生態鏈”的關系和區別研究。
第五、課題在研究內容選擇上應有所側重。專家們認為受課題研究周期、精力和經費的限制,應注意研究內容的取舍,可圍繞重點問題展開研究。社會信息生態鏈研究方面內容比較大,全方位研究不太現實,可選取當前重大的社會問題如社會安全問題等予以解決,同時課題研究還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考慮不同層面的問題,把眼光放長。要處理好各子課題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各子課題在內容設計上既要相互照應又要減少交叉。
最后,專家組組長黃長著研究員代表專家組提出以下幾點要求:其一,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其研究一定要堅持“質量第一”、“出精品”的方針,嚴把質量關﹔要加強創新,力爭提出一些“驚人的、不凡俗的觀點”。 其二,要突出“跨學科”特點,不僅在研究主題上跨學科,在研究方法上跨學科,在研究團隊上跨學科,而且要在子項目的研究中展開跨學科交流。其三,注意研究方法的科學化、合理化、規范化,加強實証研究,特別是要展開大規模的實証調研和實踐應用研究。第四,項目研究的價值取向上要“頂天立地”,考慮全面。
在聽取各位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之后,靖繼鵬教授和各子課題負責人以及課題組成員一致表示,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案,全面按照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通知書關於課題研究的具體要求,強化課題研究的問題意識、對策意識、原創意識、前沿意識和精品意識,努力將課題做成能夠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學術精品。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