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1年度重大項目(第二批)開題報告之四十四:法律文明史

  2012年06月04日14:14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2年3月25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法律文明史”(批准號:11&ZD081)開題論証會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上海交通大學季衛東教授主持會議,參加開題論証會的專家有華東政法大學杜志淳教授、徐炳研究員、陳景良教授、徐忠明教授、汪世榮教授、趙曉耕教授、季立剛教授、鄭少華教授和上海市社科規劃辦榮躍民主任等。

  課題首席專家何勤華教授從研究背景和意義、基本內容、邏輯框架、研究思路和方法、進展情況、課題組成員構成等六個方面簡要介紹了課題研究的總體情況。他指出,課題研究將沿著“法律文明的起源-古代法的足跡-中世法的遺產-近代法的成長-現代法的變革-法的國際化和法的本土化”這一邏輯主線,分為“法律文明的起源”、“古代近東法”、“古代遠東法”、“古代西方法”、“宗教法”、“中世紀歐洲世俗法”、“中華法系”、“英美法系”、“大陸法系”、“蘇聯法”、“近代中國法”、“近代亞非拉地區法”、“現代公法的變革”、“現代私法的變革”、“社會法”、“法的國際化和法的本土化”等十六個子課題。

  何勤華指出,本課題的研究可以為我國的法學研究梳理出一條人類法律文明發展進化的歷史線索,提升我國法學研究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為此,本課題成員將利用古今中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文獻,站在世界的角度研究各個地區在不同時期的法律發展史,幫助我國法學研究者從整體上、全局上來理解和把握法這一社會文明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演變,同時吸收和借鑒古今中外法律文明發展的成果,為我國新時期的法治建設實踐和法學研究進步所用。此外,何勤華教授還指出了目前課題組在成員結構上的不足之處,並提出了加以完善的方法和路徑。各子課題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個子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內容、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文獻和研究計劃。

  許多專家認為,法律文明史課題選題宏大,意義重大,具有標杆性。課題按照“法律文明的起源-古代法的足跡-中世法的遺產-近代法的成長-現代法的變革-法的國際化和法的本土化”的總體思路,結合世界的眼光和中國的現實,邏輯科學,思路清晰,子課題設置全面、合理,研究方案可行。專家們就課題研究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認為課題應該加入一個統領十六個子課題的總論,對於分類體系上不一致的地方,由總論加以統籌,同時建議首席專家宏觀統率,進行思想脈絡的統一,把握好寫作風格和內在聯系。同時,各位專家也提出了希望,希望課題在方法論上有所深化、創新,為我國法律史的系統研究起到標杆作用。

  季衛東教授在總結發言中指出,在金融危機后各國的知識界陷入對過去五百年來的西方現代文明的反思的背景下,本課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季衛東教授在高度贊揚課題設計科學性和研究計劃完整性的同時,在總結概括其他外部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給出了五點建議:

  第一,考慮到整體框架的創新以及各個部分的有機聯系,必須要對整個世界法律文明的演變過程提供一個整體的圖像,這需要通過加強總報告(總論)的方式來進行。

  第二,由於各個部分是分別進行研究的,涉及的范圍又非常廣泛,那就必須要加強統稿工作,從而確保研究的質量。

  第三,注意材料與觀點、史料與史論之間的平衡。

  第四,課題設計需要根據現有情況從結構上進行重組。尤其是涉及亞非拉地區法的子課題,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到一個概念(框架)中。由於整個世界現正在往17世紀以前的狀況回復,而這個時期主要是中國和印度佔主導地位,尤其是印度這一塊非常突出,所以如何加強這一板塊尤為重要。此外,中國軟實力的增強首先要立足於亞洲,因此,東亞、中亞、南亞之間的關系以及海洋亞洲、陸地亞洲之間關系的梳理非常重要,而這一塊總體感覺比較薄弱,有必要進一步加強。

  第五,二手資料的處理是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如何側重學說繼受的分析,把制度知識流轉的關系和圖像展現出來,需要課題組下功夫。另外,以重大事件為線索,在社會與法律的互動關系中來把握文明發展的動力及其結構特征。

  何勤華教授代表課題組,對出席開題論証會的領導、專家表示感謝,並表示課題組將聽取各位專家的建議和意見,著眼於世界眼光和中國現實,充分發揮課題組成員年紀輕、外語好的優勢,加強團隊配合,深入進行研究、探討,爭取畫出一幅世界法律文明史變遷的完整圖像,為我國的法學研究梳理出一條人類法律文明發展進化的歷史線索,為我國法律史研究做出更大貢獻。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