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6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上古知識、觀念與文獻體系的生成與發展研究”(批准號:11&ZD103)開題論証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
參加開題會的專家有北京師范大學童慶炳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劉躍進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李炳海教授、清華大學劉石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郭英德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主編蔣重躍教授組成。課題組成員及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部分師生參加了會議。
項目首席專家過常寶教授匯報了該課題的基本思路和准備情況。他指出,上古時代知識觀念、制度性行為方式和文獻三個方面,漸為基礎,相互支持,構成一個相對自足的文化語境。文獻是在知識觀念的發展、傳播過程中產生的,但文獻被經典化后,又為新的知識觀念的產生提供了合理性和資源。本課題將通過對知識、觀念、文獻的形成、類型和功能作階段性梳理,深入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制度性文化背景,從而構建出一個能夠反映早期中國文化增殖和發展狀況的、具有“知識觀念-制度-文獻”三維結構形態的文化發展模型。本課題按時代分為殷商西周時期、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秦到西漢中期四個子課題。課題組對這一理論模式有著高度的認同,並進行了精心准備,責任到人,有條件有能力完成這一課題。
專家組對“中國上古知識、觀念與文獻體系的生成與發展研究”這一課題的設計理念、研究方案和團隊組合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課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意義,其研究方法也具有切實可行性和示范價值,其成果能使我們更為深刻地認識自身文化的歷史和現狀,能夠推進當前傳統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專家組還對課題提出了建議。
童慶炳教授認為,這項課題的意義在於呈現中華文明是如何生成和發展起來的,這對於我們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進程,繼承和批判中華古代文化都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但在研究過程中需要堅持知識觀念、制度、文獻三維結構模式,並在最后的科研成果中體現出來﹔要深入到歷史語境中,亦即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中,充分考慮三者的互動關系,才能深刻理解歷史,還原經典。他還特別提醒要注意加強合作單位之間的交流。
李炳海教授認為,把知識、觀念、文獻三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具有重要的學術創新意義。上古時代各個時期的知識量非常龐大,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選擇全部的知識點去研究,要選擇那些最重要的、最具有啟發性的知識點,然后把它們上下貫通起來,精心安排,從而使知識、觀念、文獻構成一個有機系統,構建出自己的理論體系。
劉躍進研究員也特別強調研究過程中的“歷史的語境感”,認為要將知識、觀念、文獻三者的關系體現出來,理解上古知識觀念等定型后對后世的影響,就必須深挖它們背后的歷史依據。雖然歷史不能再現,但通過運用時空坐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某些重要觀念、重要史實,從而完成課題研究。
劉石教授認為,此課題的意義在於研究的角度和成果都是獨特的、全新的,是一個包容性很大的題目,而研究團隊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路,並不打算將內容無限發散開來,這種做法顯然是正確的,課題的最終成果應該主要顯示在理論體系創新上。研究中國上古的知識、觀念,必然從文獻出發,而最終又回到文獻,所以課題的開展必須充分重視文獻的文本分析,並要體現出整體思路的統一性。
蔣重躍教授認為,這個課題非常有價值,研究團隊的准備也相當充分,希望最終成果能有更大的超越。本課題的難處在於宏觀歷史實際和具體事項分析之間的平衡,他建議不必追求全面,而要加強課題的理論性,知識、觀念、文獻三位一體的概念、關系、結構以及互動,都需要從詞源上、學術史上、邏輯上加以恰當的界定,一旦理論定位明確,材料的選擇和安排也就不成問題。
郭英德教授認為,中國上古知識、觀念、制度與文獻,涉及面廣,牽涉問題多,因此要特別重視課題的“精”和“簡”。要抓住中國古典文化模型的構造、各個時代縱橫向的發展,同時選擇核心的知識點和文獻事實,進行理論的描述。研究中要充分利用北師大現有的優勢,研究成果要有前沿性和國際化,要使成果真正成為一種理論的智慧,服務於社會。
課題組子課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代表尚學鋒教授、李山教授、葉修成副教授等分別就自己對課題的理解、自己所承擔部分的准備狀況,以及對各位評議專家建議的感想等,發表了講話。過常寶教授代表課題組感謝專家組的鼓勵和建議,並表示將充分研究和認真汲取專家組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完善設計方案,嚴格遵照《立項通知書》的要求,力爭高標准、高質量地完成本項目。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