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1年度重大項目(第二批)開題報告之四十:漢語語言接觸史研究

  2012年06月04日14:08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1年12月3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語言接觸史研究”(批准號:11&ZD127)開題會在北京舉行。歐洲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貝羅貝(Alain Peyraube)教授應邀參加了開題論証會,參加會議的專家還有美國加州大學遇笑容教授,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東亞語言研究所羅端(Redouane Djamouri)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楊永龍研究員、趙長才研究員、祖生利副研究員,以及項目合作單位代表浙江大學方一新教授、蘭州大學敏春芳教授等。

  項目首席專家曹廣順研究員就課題的設計、課題價值和意義以及項目的具體分工情況、具體實施計劃等向與會專家作了介紹。他指出漢語是在不斷地與周邊民族語言接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是由於資料限制,我們對漢語史上語言接觸情況的了解還是十分貧乏的。從理論上講,漢語史上與周邊語言的接觸,既有漢藏語系內部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如漢語與藏語、壯侗、苗瑤等少數民族語言的接觸,也有與其他語系語言的接觸,如北方漢語與阿爾泰系語言的接觸等等。比較而言,北方漢語作為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有著相對豐富的語言接觸史料記載。根據現有的研究條件和研究基礎,現階段我們主要是以北方漢語同阿爾泰語的接觸研究為主。在語言類型學家Bernard Comrie所歸納出的21項漢語接近阿爾泰語的類型學特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史演變的結果。但目前我們對這些影響的了解,基本還局限於感性認識,對影響的具體事實,還沒有做過全面深入的調查﹔對造成影響的過程,還沒有基本的了解﹔對帶來這些影響和變化的機制,更沒有做過認真的研究。這些缺陷,使得我們對漢語發展的歷史不能做出全面、正確的描寫,也無法對歷史發展過程做出理論上的歸納和總結,更不能充分利用漢語大量的歷史文獻對語言接觸理論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本課題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以中古和元代兩個歷史時期語言接觸的研究為中心,同時旁涉遼金,下探現代西北地區正在發生的語言接觸,重點對中古譯經的語言,金代諸宮調的語言,元代直譯體文獻、直講體文獻、會話書和元曲的語言,以及清代滿漢合璧文獻、官話教材和反映“旗人漢語”的文學作品的語言等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揭示其中的語言接觸現象,探求其成因,並開展對西北地區語言接觸現象的調查研究,以今証古,彌補歷史語料方面的缺乏。同時注重對語言接觸規律的探索和接觸理論的思考。本課題下分四個子課題,(1)中古譯經語法研究﹔(2)漢語同阿爾泰語接觸的歷時研究﹔(3)西北地區語言接觸現象研究﹔(4)基於語言角度的舊題安世高、支婁迦讖譯經考辨。

  四個子課題的負責人分別介紹了每個子課題的具體內容以及研究計劃,並就一些宏觀層面上的和具體的操作性問題征求與會專家意見。

  趙長才研究員首先介紹了子課題“中古譯經語法研究”的有關情況。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該子課題將從歷時和共時兩個方面對中古譯經與接觸有關的若干重要的語言現象展開深入、系統的探討,對所選定的重要語法項目從歷時角度分階段做出翔實的描寫,厘清一些語法現象的歷時演變情況,揭示其演變特點和規律,尤其對可能因語言接觸帶來的特殊語法現象進行深入挖掘。同時,關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及不同譯師的語言風格和特點,探討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個人語言特點對漢語帶來的影響。

  祖生利副研究員介紹了子課題“漢語同阿爾泰語接觸的歷時研究”的研究計劃和實施步驟。該子課題將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開展對元代直譯體文獻語法的系統研究和對元曲語法的研究,全面挖掘其中的蒙古語干擾特征,從總體上評價元代蒙古語對以大都為中心的北方漢語的接觸影響,總結接觸的規律,進行理論概括﹔從文獻學的角度,梳理出清代滿漢語言接觸的大致過程,開展對清代滿漢合璧文獻語言和反映京旗漢語的口語文獻語言的研究,揭示其中的滿語干擾特征,挖掘早期北京話裡的旗人漢語成分。此外,在現有條件下,努力開展宋遼金時期契丹、女真語對漢語接觸影響的本體研究,包括借詞研究和語法結構特征方面的研究。可充分利用相關民族語言的研究成果,如比照清代滿語和漢語的接觸,來考察金代女真語和漢語的接觸﹔利用達斡爾語與契丹文獻建立比較等。

  楊永龍研究員介紹了子課題“西北地區語言接觸現象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實施設想,並就此征求專家意見。在漢語史上,除了中古時期佛教傳入造成的梵漢語言接觸外,幾次大規模的語言接觸都發生在漢語同阿爾泰語之間。相對於反映阿爾泰語對北方漢語接觸影響的歷史語料而言,西北地區的活的語言接觸資料非常豐富,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以往學者們對西北的一些所謂特殊語言現象已經進行了不少研究,我們將從漢語語法演變的視角,從語言接觸的視角,從語言類型演變的視角,選擇一些同阿爾泰語有著長期密切接觸的西北地區語言樣本作為研究對象,以便與歷史上的情形進行比較和互証。我們將從在座的羅端教授、敏春芳教授已經開始調查的甘肅唐汪話、東鄉話作為起點,進一步調查周邊的臨夏地區的一些語言,並擴大到青海漢話和五屯話等西北接觸性特征比較明顯的語言樣本,與歷史上曾經發生的接觸相互比較、印証,歸納出漢語同阿爾泰語接觸的類型學特征和一般規律。

  方一新教授介紹了子課題“基於語言角度的舊題安世高、支婁迦讖譯經考辨”的具體研究計劃。他指出,舊題東漢翻譯的疑偽佛經有四十多部,其中舊題安世高譯《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十支居士八城人經》等和舊題支婁迦讖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等,口語性強,語言研究價值高。本子課題將以這批疑偽佛經作為考辨對象,全面分析其語言現象,對其中的譯名、普通實詞、虛詞以及出現的各類句式,進行窮盡式調查,量化統計,總結其語言特點。並與可靠的安世高、支婁迦讖譯經進行對比,歸納總結二者的差異,判定這批疑偽佛經的時代,為漢語史研究利用這些佛經語料提供科學依據。

  應邀與會的專家們就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研究意義、研究方法、框架體系以及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貝羅貝教授在發言中充分肯定了這項研究的重要意義,介紹了國外相關的最新研究動態,以及研究中需要突出解決的問題。貝羅貝先生指出,當今語言學理論發展很快,語言接觸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模型和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的語言資源如此豐富,對語言學工作者是一個富礦,積極深入開展漢語與其他語系語言接觸史的調查研究,一定大有可為。而且無論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積累,還是理論方法的准備,目前已經具備開展這一課題的基本條件。他期望通過此項研究,不僅能夠使我們對漢語歷史及現代西北地區存在的語言接觸現象有比較全面系統的了解,而且能夠對豐富和發展語言接觸的理論方法做出貢獻。遇笑容教授在發言中特別強調所有的子課題都應該緊緊圍繞語言接觸這個中心,對歷史上的語言接觸現象則更應關注通過語言接觸所引發的對漢語語法演變造成的影響。她指出,相對於語音和詞匯,通過語言接觸所導致的語法演變較不容易發現,但卻對漢語的歷史發展更具有全局性的影響。漢語史上及現代漢語中出現和使用的一些重要句式甚至某些語序特點都跟語言接觸有密切的關聯,從語言接觸的視角深入挖掘這些語法現象形成的歷史根源並做出合理的解釋,既是本課題最具挑戰性的重點和難點所在,也將是最具有價值的地方。遇笑容教授還就課題研究中需要採用的一些具體方法提出建議。羅端教授重點介紹了自己近年來對我國西北地區語言接觸現象進行田野調查的經驗和體會,根據他的建議,課題組將在今年上半年組織一次培訓班,對參與西北方言調查的相關人員進行一定的專業培訓。敏春芳教授則對甘肅東鄉語所受漢語的接觸影響問題作了深入介紹。

  最后,曹廣順研究員代表課題組感謝各位與會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並就項目的分工、子項目負責人和核心成員的任務做了具體安排和部署。他說,漢語語言接觸史研究涉及時間跨度長,地域范圍大,在歷史文獻資料的挖掘,西北方言的調查,語言材料的整理、分析、歸納,理論的提升等各個方面都需要下大功夫,任務艱巨。希望項目組所有成員一定要抓緊時間,團結協作,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