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上午,由中國人民大學劉曉力教授主持的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認知科學對哲學的挑戰--心靈與認知哲學重大理論問題研究”(批准號:11&ZD187)開題論証會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舉行。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多個學科領域的課題組成員20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劉大椿、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李其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朱葆偉應邀作為評委蒞臨會議。
課題組首席專家劉曉力教授從六個方面作了開題報告:1、國際認知科學和哲學交叉研究背景。2、國內相關研究現狀。3、解讀何為“對哲學的挑戰”,什麼是“重大理論問題”。4、研究框架、課題結構和擬突破的重點。5、課題難點及可預期的創新點。6、前期基礎、組織保障和終期成果。
該課題是在國內外認知科學研究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項研究計劃,是順應哲學與認知科學國際前沿進展的理論探索。在整合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相關領域跨學科研究力量的基礎上,課題組提出的目標是,探索認知科學的發展對於理解當代哲學中重大理論問題的挑戰與啟示,同時為提升中國學者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做出理論貢獻。課題首先基於對人類本性和認知本質的理解提出基本的認知架構,同時聚焦意識、知覺、行動、知識、道德、方法幾大問題,具體回答認知科學在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和方法論上對哲學的學術傳統和研究方法如何構成沖擊,當今哲學應如何積極回應挑戰,哲學在未來認知科學中的命運如何等問題。課題並不企圖建構一套系統完整的心靈和認知哲學理論,而是以問題為導向,選取“回應挑戰”這樣一種特殊視角,在涉身心靈和延展認知的觀念上進行一種反思性研究,分別在1、本體論挑戰:意識和意向性研究。2、認識論挑戰:知覺與行動研究。3、知識論挑戰:知識與推理研究。4、倫理學挑戰:道德和價值研究。5、方法論挑戰:方法論自然主義和實驗哲學的價值和限度五個子課題方向上展開深度研究。
劉曉力教授在開題報告中指出,這一課題第一次以系統的方式全面反思半個世紀以來認知科學與哲學的關系﹔第一次正式提出認知科學對哲學的挑戰問題﹔第一次立足涉身心靈和延展認知為基礎的自然主義哲學立場對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哲學的重大問題給予回應。因而在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同時,本課題涉及的學科跨度大、前沿性強、預期解決的哲學難題多,這需要所有課題組成員真正通力合作、優勢互補。課題組的另一個目標是集中國家資源,依托重大項目平台,推進國內哲學和認知科學交叉研究的國際化。
開題報告結束后,與會專家評委各抒己見,對這一重大項目的立項和實施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設性方案。項目子課題負責人之一、中山大學朱菁教授對比分析了國外跨學科研究的現狀、歷史上哲學與認知科學相互滲透的理論淵源、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長期合作的成功案例,就如何在認知科學哲學領域建設中國學者的跨學科學術共同體,如何建立不同領域間學者的學術信任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子課題負責人之一、廈門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專家周昌樂教授表示願意與大家分享自己建立計算模擬實驗室的成功經驗,全力支持課題組建設哲學實驗室,並積極與哲學家們交流合作,探索實驗哲學對哲學方法論的變革。子課題負責人之一、北京大學哲學系徐向東教授強調,心靈與認知哲學的研究不僅要關注認知科學對哲學的挑戰,也應反思哲學對認知科學的挑戰。要審慎思考認知科學哲學中蘊含的各種方法論預設,要研究自然主義的哲學觀和規范性的哲學觀之間的關系,反思自然化哲學的潮流以及哲學自身的獨立性地位。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劉嘉教授和周仁來教授也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對這一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案提供了補充建議,他們認為心理學的源頭是哲學,而當代心靈與認知哲學的發展也越來越離不開科學實驗証據的支撐,尤其在探討意識問題和人類道德本質問題時,借鑒心理學對大腦神經機制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他們也表示要開放所在的實驗室供課題組成員合作研究,促進課題組在跟蹤一系列心理學實驗的基礎上建構有價值的哲學理論。
開題論証會特邀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李其維教授從心理學發展史的角度回顧了心理學和哲學的淵源,心理學研究要注重理論,有必要深入研究哲學對認知科學潛在的理論影響,哲學家也應該審慎地提出哲學問題和恰當地做出理論概括。課題組需要進一步研究涉身心靈、延展認知和情境認知等觀念在心理學實驗中的具體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朱葆偉研究員一方面強調了這一重大課題對我國哲學研究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期望課題組能把項目的實施真正變為我國跨學科交流的試驗場,為哲學和哲學家在跨學科研究中的地位給出一個生動的范例,特別應提出我國學術共同體獨特的哲學問題引起國際學術界熱烈討論。最后會議特邀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劉大椿教授做了總結性發言。他對這一重大課題的立項論証給予了充分肯定,對劉曉力教授長期與跨學科領域專家進行合作給予鼓勵。他認為在哲學主題由傳統認識論轉向認知哲學的趨勢下,開展這樣一項研究是適時而必要的。同時他還建議課題組要在注重學術前沿的同時,以更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知識界普及心靈與認知哲學方面的重要理論,推動哲學理論的傳播與進步。
最后,劉曉力教授代表課題組全體成員對與會專家評委表示衷心感謝,並將對各位提出的具有啟發性、建設性的意見融入未來的研究中。她指出,這一重大課題的開展既是我國心靈與認知哲學界提升實力,縮小與國際差距的平台,也是我國哲學家融入國際學術交流大環境,以整體面貌在國際舞台展示學術成果的良好契機。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