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8日上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境外中國現代人物傳記資料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1&ZD138)在上海交通大學新圖書館舉行開題報告會。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成良教授,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宣部原副部長龔心瀚等參加了會議並講話。進行開題評審的專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張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陸建德教授,長江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陳建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查明建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李詠吟教授和許建平教授作為校內專家參加了開題報告。
本項目首席專家兼第五子課題負責人楊正潤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劉佳林(上海交通大學,第一子課題)、趙山奎(浙江師范大學,第三子課題)、朱劍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第四子課題)、袁祺(揚州大學,第六子課題)、梁慶標(江西師范大學,第七子課題)、陳進(上海交通大學,第八子課題)及全體國內成員出席了會議。第二子課題負責人、寧波大學的尹德翔副教授因在英國收集資料,未能出席。
楊正潤教授作了主題發言。他首先說明了本項目的研究范圍和意義。“境外”是指中國之外所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中國現代人物”,是指從1898年的戊戌變法開始至今的一百多年裡,凡是具有或曾經具有中國國籍,有重要業績或社會影響、或是在某一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人士。關於他們的傳記資料凡是出版或保存於境外的,都是本項目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對象。本項目所說的“傳記”,是當代學術中的大傳記(life-writing),而非傳統的、狹義的小傳記(biography)概念,凡是包含人物生平的文本,都歸於傳記,但在開始階段重點是比較正式的傳記和自傳文本。傳記是文化領域最重要的部門之一,傳記研究在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佔據著核心的位置,但是傳記研究中卻存在一個重大的空白:這就是境外中國現代人物傳記。本項目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它有助於考訂中國現代史中的訛誤和填補其中的空白﹔可以把發現的優秀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也為中國傳記家提供新的素材﹔可以豐富比較文學(特別是文化學)、傳記學等學科的內容,開辟新的學術領域﹔它也為中國形象研究提供新的內容、注入新的動力﹔可以滿足世界華人民族認同的願望和心理訴求。
楊正潤教授介紹,本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兩項:第一項是建立《境外中國現代人物傳記資料數據庫》,完成第一期工程,其中包含大約2000名重要傳主和六種語言的傳記資料﹔第二項是撰寫多卷本的《境外中國現代人物傳記研究》。項目組成員以上海交通大學為核心,並邀請其他多所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等單位的多位中外文史學者以及文獻數字化和數據庫平台設計方面的專家參加,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和圖書館為支撐單位,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著名大學中的相關系科為合作單位。項目組還邀請了七位國外學者參加,其中美國、法國和新加坡的三位華裔學者擔任項目組顧問。項目組共分八個子課題,其中一至七子課題依據國家或地區設立,負責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俄羅斯、日本與新加坡以及台灣、港澳部分﹔第八子課題負責資料的數字化加工、知識組織和數據庫建設。本項目制訂了比較完備的工作方案,計劃在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完成。
楊正潤教授最后說,這個項目有著廣闊的學術空間,但是難度也很大,特別是要去國外收集資料和建立六個語種的數據庫,需要精心組織,也需要大量資金給予支持。
劉佳林副教授、朱劍利博士和陳進教授作為子課題代表分別做了匯報,介紹了這些子課題的工作目標、實施方案、人員組成和課題進展情況。
出席會議的專家對上述發言進行了討論和評議。龔心瀚名譽會長講了三點意見:第一,“境外中國現代人物傳記資料整理與研究”是個好題目,是個“富礦”。這一領域到目前幾乎還是一個空白,現在楊教授和他的團隊挑起了這個擔子,得到國家立項和撥款、也得到上海交大的全力支持,這種三結合很好。第二,這個項目要“開門”做。該項目包括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兩個方面,資料是前提,不光要在圖書館裡,還要到圖書館之外、到社會上收集資料,要廣交海內外朋友。第三,做項目的同時要培養傳記人才。陸建德教授指出,中國要成為一個大國,而不是一個過分自我關注的國家,這就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我們需要知道境外對中國人物的看法,但必須注意區分立場和角度,傳主的選擇要有自己的原則,要適時地、盡可能多地獲取各種解密材料。研究工作既要獨立自主,也要有勇敢精神,看到我們的不足。陳思和教授建議,該項目的重點應放在傳記資料和傳記文本的收集方面,對傳主的數目不要限制,不要事先限定名單,隻要有相關資料就應先收集,要盡量做到客觀,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選擇性的整理。其次,人物的重要性在國內和國外是變化的,要注意國內外不同的政治取向和關注標准。他希望上海交大能做出全國最好的專題數據庫來,也希望上海交大有長遠計劃,在精力和經費方面持續投入,最好設立專門的中心來開展這項工作。陳建華教授認為,這個項目氣勢很大,規劃很周密,如果做好,在國內外會有很大影響。他認為,資料收集與研究這二者的平衡很重要,要充分發揮項目組成員在研究方面的長處,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兩方面結合起來、兩者並重才更有意義。查明建教授說,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項目,項目非常有意義,研究難度也很大,項目目標的落腳點是現代中國人形象的建構,這是一大亮點。研究中除了傳記文本的取舍問題、傳記作者的取舍問題,研究的立場和資料的來源都很重要,同時還要考慮同一傳主的多元化形象問題。該項目涉及中國形象的塑造和文化軟實力的構建,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李詠吟教授建議,項目組應加強與其他相關學科專家的聯系,進行跨學科的合作和研究。許建平教授認為,20世紀中國文化的轉型問題應該成為項目組成員在傳記資料整理與研究中關注的重點。
張炯教授認為,這個項目有助於為寫作中國這一百年的歷史進行很好的資料准備和理論准備。他指出,如何確定收集資料的時間范圍,還需要一條更細的分界線,要規定時間的下限,否則收集的人物就會太多,不太容易做。什麼樣的人物才能入選,也需要一個更細致的選擇標准。這個項目要去境外收集材料,對資金的要求比較大,收集也存在難度,還涉及考訂問題,鑒別真偽也很有難度。但現在該項目已有了一個比較強的工作團隊,上海交通大學也有很好的條件,可以成立一個傳記研究中心,經過艱苦努力,克服這些困難是完全可能的。
出席會議的評審專家對本項目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他們經過討論,作出以下結論:“本項目首席專家的相關研究成果豐厚、扎實,所帶領的團隊干練、務實,實力雄厚,所選課題意義重大,尤其是世界眼光中的中國人形象這一聚焦點是一大亮點。專家建議:資料收集應與研究並重,並要堅持批判立場,建議上海交通大學能夠長期計劃、持續關注並投入該項目,同時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力爭建成中國一流的、具有全球影響的華人傳記研究中心及人物傳記數據文獻庫。”
當天下午,項目組全體國內成員召開工作會議,對專家意見進行了討論。楊正潤教授,指出本項目的意義和難度都很大,並提出三點要求:第一,本項目的《工作方案》經過大家討論和反復修改已定稿,原則上必須嚴格執行,各子課題組才能步調統一﹔第二,採取子課題負責制,各子課題負責人享有相應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三,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全體同仁必須充分協作,團結是本項目至高無上的原則,相信大家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以最終實現目標。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