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批准號:11&ZD117)開題論証會在湖南大學召開。來自中央民族大學、上海宗教研究中心、中國佛教協會等單位的領導、專家以及全體課題組成員參加了論証會。
會前,與會專家於12月18日和19日,分批次前往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實地參觀、考察了該中心所藏有關長江流域宗教文化實物與文獻資料,詳細了解了項目研究的各項准備工作。
項目首席專家、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教授首先匯報課題設計與准備情況。胡彬彬教授分別就項目提出的背景、研究意義及研究價值等方面向與會專家做了匯報。胡彬彬認為,在國內外宗教文化研究領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體集中於南北朝隋唐,且以北方地區的遺物為主,而對於長江流域,特別是唐以降的宗教文化研究還相對薄弱,某些領域還處於空白或半空白狀況。大量散落民間的宗教文化亟待整理,中國宗教文化史后期階段的研究亟待加強。胡彬彬認為,已有的研究固然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但也表現出了許多不均衡之處。例如,雖有各類專題的個案研究,但跨越漢代至清代的整體研究不多,即使在已有的通論性研究方面,對唐以后,特別是明清時代的研究,仍然顯得薄弱﹔漢傳佛教研究得多,但對中國西藏和以中國西藏為主體的藏傳佛教研究得少﹔集中於中國國內宗教文化的研究,而對中國與國外的宗教文化交流研究較少。
胡彬彬表示,本選題側重於“長江流域”與“唐以降”,特別重視宋以后的佛道文化。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填補我國長江流域唐以降宗教造像、造像記、宗教文書等物質文化資料收集整理的空白及半空白狀況﹔強化中國宗教文化史后期階段的研究﹔並在當今文化多元性的大背景下,通過對該項目的研究,以宗教文化為研究基點,強化“長江文化”的內涵。這一研究不僅具有文史價值,在當今精神文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也有極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
在談到課題組為本課題所進行的准備工作時,胡彬彬表示,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湖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員,在開始對我國傳統村落文化遺存進行田野考察的同時,就展開了以有關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為主題的田野調查。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課題組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以前很少為人所關注的有關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的第一手實物資料和圖文影像資料。以此為研究對象,把長江流域宗教遺存、宗教實物資料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加以總體考量。在課題的設置上,分總論和若干分論,以總論統領分論,分論分為佛教造像與造像記,道教造像與造像記,寫經寶卷以及宗教器物等若干方面。在概念界定上,胡彬彬指出,本課題所研究的長江流域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道教以及地方宗教文化為主,而對於國外傳播進來的如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則不納入研究視野。
胡彬彬認為,本課題具有“新材料、新發現、新理念、新領域、新學術”的全面創新體系,將長江流域宗教文化、造像與器物等物質遺存、寫經寶卷等宗教文本、信仰與崇拜宗教精神等四大核心板塊,綜合運用宗教學、民族學、藝術學、考古學、文物學、文獻學的學科范疇和研究方法,以多維的視角,力求還原一個真實的宗教文化時空,多維度地展示宗教文化的不同側面,構建和還原宗教文化的原生狀態和立體形貌。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班班多杰認為,課題組研究人員通過田野調查所獲取的第一手資料非常難得,所搜集到的大量散落於民間的,包括文獻資料、實物資料等在內的原始資料范圍廣,視野寬,豐富翔實。課題組首席專家對目前該課題研究的前沿狀態、研究現狀、學術動態把握准確,在目前長江流域的宗教文化較少受到關注的情況下,該課題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另外,課題組將課題框架分為總論和若干分論的研究形式非常好,鑒於該課題將涉及宗教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班班多杰建議,分卷的主編或總主編要在課題總論上下功夫﹔同時,課題組成員要就課題的理論視角、資料引用、基本框架以及對整個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的特點、理論淵源的總體看法等問題進行反復討論,在廣泛參考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制定課題的總體框架,之后,以使思想、文風一以貫之,最終將總論寫好。
中國佛教協會原常務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聖輝在發言中說,佛教起源於印度,傳到中國已有兩千多年,其發展既與黃河流域有關,又與長江流域有關。二十多年來,湖南大學融合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對長江流域相關地區宗教造像、宗教思想、遺存等方面進行考察,為全面研究累積了豐富的前期資料和成果。在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背景下,“長江流域佛教文化研究”作為一項重大課題,將填補學術空白。
中南大學教授、湖南船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劉立夫表示,“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這一課題的最大優勢在於擁有大量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在詳細了解了該課題的研究框架之后,劉立夫建議,在將分論分為佛教造像與造像記,道教造像與造像記,寫經寶卷以及宗教器物等若干方面的基礎上,應當將寺觀等宗教建筑研究也補充進來,作為課題研究的一個方面,以期更加全面系統。
上海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吳清源研究員對在湖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實地參觀考察過程中所見到的實物資料表示震撼。吳清源認為,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獲得國家重大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助標志著湖南大學在宗教文化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更標志著湖南大學人文學科的飛速發展。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建立在大量豐富的宗教文化遺存的基礎上,具有很強的實証性,該課題必將豐富該區域的宗教文化研究,突破過去宗教史以及宗教思想史的書寫方式。該課題對宗教文化的民間性歷史時態的研究,將有利於我們理解宗教在中國民間的真實狀態,體現宗教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的巨大作用﹔從現實意義角度上講,也必將有利於把握宗教對於促進中國社會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從而在加強文化建設特別對構建和諧社會,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吳清源同時指出,該課題目前所研究的對象多為可移動的實物資料,建議將不可移動的寺觀等宗教建筑,也納入研究范圍之列。
上海市宗教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宗教所葛壯研究員在發言中就課題研究提出四點建議,1、觀察視角要廣。中國文化在其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南北之別,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所孕育的文化,本身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宗教文化本身發展的地域性特征,一定會在我們研究者的視域中顯露出來。在同類不同質的文化比較中,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的靈感和成果。強調南方文化特色,正是“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這一課題的重要宗旨所在。2、與儒釋道等傳統宗教文化相區別的非主流宗教信仰,同樣也是長江流域宗教文化中的組成部分,對這些非主流的地方宗教文化適當的加以關注和闡述。從考察對象方面來說,凸顯實物的重要性,以物証史,以物補史料,以物寫史,確實有其長處,但是現存的諸多宗教景觀和佛道教的寺廟宮觀(包括長江流域歷史上由外國流傳進來的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清真寺和教堂等宗教建筑),也是不可或缺的、能起地標作用的文化標示物,也值得考察和研究。3、理論上的概括和提煉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它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既有助於文化的傳承,也能幫助人們更透徹的了解宗教文化。
上海市宗教研究中心管欣怡研究員說,“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這一課題對於搶救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將起到積極作用,對於研究長江流域的宗教文化、思想藝術教育、信仰狀況等都有很好的學術價值,同時在保護國家文物方面也是一個貢獻。管欣怡指出,長江流域文化類型眾多,如青藏文化、康巴文化、湖湘文化、吳越文化等,目前來看,該課題所搜集到的資料中,長江中游的實物資料比較多,建議課題組在此基礎上,兼顧長江上游和下游的資料搜集和研究﹔另外,在課題的研究當中,要處理好三個關系,即造像與文獻印証以及田野調查之間的關系、傳統宗教亮點與非主流宗教之間的關系以及總論與各子課題之間的關系,使之相互協調與呼應。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姜廣輝教授在發言中表示,佛道造像、造像記、寫經寶卷等研究資料的搜集很不容易,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料的搜集過程比研究結果更重要,建議將所有資料都整理出來,供學界研究﹔姜廣輝同時指出,岳麓山作為一座歷史上曾經很有名氣的山,融儒釋道於一身,三種文化一度和諧相處於一山,彼此互補,相互交流。姜廣輝建議,借“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之機對麓山文化資源進行一次整合,使三種文化繼續以前的和諧交流狀態,將麓山文化品牌繼續傳承下去。
湖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欒永玉教授在發言中指出,該課題題目大,時空跨度大,研究對象多,研究資料繁,研究人員協同難度大,建議協調好三組關系,一是儒釋道與地方宗教三者之間的關系,二是長江上、中、下游三者之間的關系,三是處理好(長)江、(黃)河、海(海外)三者之間的關系。欒永玉同時指出,課題組目前所搜集到的研究資料,與國內的藏學、佛學博物館等主題博物館相比,系統性、全面性還不夠,課題組目前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對現有實物資料的整理與出版上,從個性到共性,從發現到發揮,從一般到普遍,進行理論上的提升和提煉,爭取在宗教研究的理論上進行補白。欒永玉同時希望,此次協同創新平台的構建,能夠就人文科學這一塊,在體制機制上積累經驗,為今后課題研究的協同創新提供經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長金澤研究員就該課題提出三點意見,第一、希望課題組成員在進行課題研究的同時,能夠培養出一個強有力的研究隊伍,將研究一直持續下去﹔第二、希望湖南大學能夠借助“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這一研究平台,創出一個宗教研究的品牌﹔第三,在該課題現有研究項目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外延研究項目,如儒釋道傳統文化等等。金澤同時建議,在該課題的中期成果出來之后,可以召開一些小型的研討會,從中間階段就開始征求各方面的建議,從而使最終成果精益求精。
最后,經與會專家現場認真研討,形成如下意見: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意義重大,學術價值高,前期准備充分,同意開題。
項目組研究人員對長江流域宗教文化進行了大規模、大跨度的田野考察,獲得了規模宏大的第一手資料,所藏實物、文獻與圖像資料非常寶貴﹔項目組以多學科視角,創新的方法和手段,對我國長江流域的宗教文化進行多方位、多視覺整體研究,是我國人文學科研究領域補缺和補白之舉,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為發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示范作用,結合本項目的實際情況,與會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1、要將項目組擁有的實物、文獻與圖像資料與理論研究有機整合起來,凸顯項目研究的理論價值﹔
2、在研究范圍方面,要增加“宗教建筑”子課題,對長江流域宗教建筑進行系統研究,力求整個重大項目研究范圍的全面性﹔
3、要正確處理好儒、釋、道與地方宗教的關系,力求項目研究內容的完整性﹔
4、要通過項目的研究推進項目隊伍的建設,形成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體系﹔
5、要以點帶面,通過該項目的研究,努力樹立湖南省宗教文化研究的品牌。
湖南省社科規劃辦公室駱輝主任在總結發言中表示,“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是一項涉及宗教學、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文物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的重大課題。為鼓勵和推動本課題研究產生更多更大的影響力,經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和省委宣傳部同意,省社科規劃辦公室將把“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的子課題列為2011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項目首席專家胡彬彬教授最后表示,課題組將按照各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按照省社科規劃辦的指示,按照學校相關部門和領導的要求,把課題做好,爭取做成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優秀成果。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