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上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與策略體系”(批准號:11&ZD075)開題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
課題首席專家、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所長荊學民教授作了有關課題研究的主題匯報,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國教育電視台等政治學界、傳播學界專家與《求是》、《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等出版界代表對該課題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就課題研究的諸多方面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
荊學民教授提出,中國政治傳播研究剛剛起步,理論基礎十分薄弱,實踐策略亦不完備。原有的“政治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等政治傳播形式,其傳播有效性在新的社會現實中受到沖擊,亟需探索一套適應新時代、新的政治生活的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與策略體系。“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與策略體系研究”課題的意義就在於自覺引領中國政治傳播實踐從政治宣傳到政治傳播甚至再到政治營銷的這一轉型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對思想理念、話語體系、傳播模式轉型的系統探討,而非僅僅停留在對傳播技巧(即“術”)的探討上。基於以上主旨,課題力圖搭建一個立足於中國國情、具有深層次價值思考和理論邏輯的政治傳播研究基本框架。
荊學民教授提出,課題研究以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的基礎理論為邏輯起點,選擇“全球化理論”、“人類文化相通、文明相容理論”、“政治價值生成理論”、“國家利益軸心理論”、“傳播的中心與邊緣理論”等,從邏輯上完整地支撐並說明“為什麼要、為什麼能夠傳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此基礎上,課題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諧世界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為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的指導理論,並從當下中國政治傳播存在的問題出發,結合中國政治傳播的歷史,借鑒西方國家政治傳播的成功經驗,提出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的目標和定位,圍繞這一目標進行戰略布局,針對性地提出政治傳播的“公共化”、“社會化”、“文化化”、“媒介化”、“知識化”五大戰略理論。基於策略以戰略為基礎並服務於戰略的認識,在上述政治傳播戰略理論構想的基礎上,課題著力於戰略理論的延展領域,努力構建實施上述戰略的策略體系。這些策略體系相應地成為子課題的研究內容。
與會政治學專家對課題的政治學意義給予了肯定。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副所長楊海蛟教授強調政治傳播基本理論與基本范疇應該解決中國政治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認同問題,政治傳播研究要內外平衡。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韓冬雪教授認為政治傳播理論需要政治學和傳播學相互的交融,但核心概念應來源於政治學,政治傳播研究應進一步強化政治學的元素與含量。政治傳播的核心內容就是政治價值,中國特色的政治傳播,傳播的應該是中國民族、中國特色的政治價值觀念。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程曼麗教授則從傳播學角度對課題研究的內容提出補充。她指出:首先,政治傳播的內涵和外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需要理清,比如政府傳播、PR裡的政府公關與政治傳播的異同。其次,政治傳播有傳受關系、主客體關系。第三,政治傳播的渠道與手段是否包括人際交流、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和社會化媒介(新媒體)傳播等。國家行政學院吳江教授從國際和國內兩個角度闡述這一問題。他認為,從國際層面來看,全球化為中國帶來了西方政治價值觀,在以資本為紐帶的全球化的運作過程中,價值的傳播也是一種制度的傳播。全球化為中國傳播了大量的制度,其中有好的普適性的管理經驗,但是也有似是而非擾亂價值觀的東西。現在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傳播在全球化中仍沒有應有的位置,因此在研究中特別要注意對傳播中中國元素、中國特色的提煉與彰顯。從國內層面來看,政治價值傳播主要是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的良性互動問題,但是在政治價值層面,中國國家與社會常常不在同一個思考緯度。這種現象可能對中國政治良性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中國教育電視台黨委書記黃百煉教授提出政治價值話語整合的觀點。認為政治傳播研究重點不在於政治理論的創新和突破,而是要總結政治民主發展的經驗和成果,並將其凝練整合成通俗化的語言。《光明日報》理論部副主任薄潔萍從政治傳播大眾化的角度闡述這一問題,認為政治傳播要用通俗的語言將政策宣傳出去,讓民眾懂得政治是什麼,從而能自覺地加入到政治生活中,才能有助於推動中國的政治民主化。
課題首席專家荊學民教授代表課題組表示,一定要認真研究各位專家對課題研究的寶貴意見,不辜負國家的期望,拿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