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1年度重大項目(第二批)開題報告之三十二:中國慈善通史

  2012年05月03日11:07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1年12月19日上午,以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周秋光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慈善通史”(批准號:11&ZD091)開題報告會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李文海教授,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原副所長、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虞和平研究員,全國人大代表、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方志遠教授,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徐建中副司長等等國內相關領域的著名專家和領導應邀出席了開題報告會。參加開題報告會的還有各子課題負責人王文濤教授(河北師范大學)、張文教授(西南大學)、王衛平教授(蘇州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李傳斌教授、曾桂林副教授(湖南師范大學)、蔡勤禹教授(中國海洋大學)、靳環宇副教授(湖南商學院)和課題組主要成員王娟、黃鴻山、賀永田等人。

  課題組首席專家周秋光教授首先向專家組匯報了課題價值、研究思路與設計框架、預期目標、基本內容以及其中的難點、創新點,並就今后的研究任務分工情況及科研進度計劃作了說明。隨后,各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就各自所承擔子課題內容進行了補充陳述。

  聽取了課題組的開題報告后,與會專家對課題的總體設計和研究進程的安排給予肯定,認為該課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其內容宏富,思路清晰、學術含量高,開題准備充分,落實到位。這個項目的完成,將大大推進中國慈善事業史、中國社會史研究,也為當代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汲取有益的歷史經驗教訓,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學術事業。在隨后的評議論証階段,專家對課題研究如何出精品、高質量的完成研究任務,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為通史,課題研究一定要做到“通”。虞和平研究員提出,中國慈善通史在研究中首先要努力做到“通”,橫向和縱向都要通。在縱向方面,要有連貫性,對於一些重要的慈善機構、組織,在各卷中的介紹需要保持連貫性,注意其發展脈絡的演變,不可斷斷續續。橫向方面,要突出各歷史時期慈善事業的特色。各卷要有各卷的特色,但各卷特色也要貫通起來,應把兩者結合起來,不要將這個特色孤立出來。

  2、慈善、公益、社會保障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關聯。方志遠教授指出: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鑒別社會保障和慈善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探討各時期慈善事業時,要注意突出時代特點﹔要認真區分傳統慈善與近代公益的關系,以及西方社會保障思想對中國慈善文化的影響,並採取一個比較客觀的立場進行論述。徐建中副司長也認為,資本來源於民間,這是慈善的基本屬性﹔而做公益的錢可以來源於國庫,也可以是民間。政府辦慈善應主要通過政策制定、法律規范等方面來推動和促進組織慈善活動。鄭功成還指出,社會保障是政府責任,慈善是民間社會的自願行為,不能把官辦救濟活動也全盤納入,寫成社會保障史。

  3、關於慈善事業的社會影響、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問題。鄭功成教授提出,研究中國慈善史應注意歷史時期慈善事業的道德教化作用,揭示出慈善活動對於道德倫理的塑造,勸善樂善風俗的養成,古為今用。李文海教授則建議在研究過程中,也應該注意歷史上慈善事業的局限性、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對慈善的影響等問題。

  4、撰著的學術規范和體例問題。李文海教授提出,中國慈善通史的撰著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課題組應在研究展開之初就建立起一整套嚴謹的學術規范和文獻著錄格式,統一凡例,比如歷朝歷代的年號、繁簡字的轉化、異體字的處理、標題與注釋等等。他建議課題組盡早擬定一個編纂體例,供各成員認真學習,加強規范性,按照一個固定的標准進行撰著,不能出現前后體例不一的情況。

  5、進度問題。本項目的最終成果有8卷,預期4年完成,除去前期約有一年的資料收集與准備工作,平均一年要完成2卷多,這對於課題組而言是個巨大的壓力。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時間緊,任務重,需抓緊研究,加快進度,但絕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虞和平研究員、方志遠教授都建議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課題組成員結合自己的特長專攻某個時段或某個領域的慈善事業,成為這方面的專家,這樣也會提高整體的進度。

  最后,周秋光教授對於各位專家提出的建議表示感謝,並對其中一些建議作了回應,還表示會將專家組的建議融入到今后的課題研究中,同時希望課題組成員齊心協力、全力以赴,爭取把此項目的最終成果打造成為代表國家水准、分量厚重的學術精品。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