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質量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批准號:11&ZD148)開題研討會在上海大學社會學院舉行。
專家組由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吉林日報社社長邴正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王雅林教授、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院長鐘漲寶教授、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曹曉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少杰教授等五人組成。項目首席專家、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張海東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張文宏教授、仇立平教授、肖瑛教授、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高和榮教授以及課題組成員20余人出席會議並參加討論。
課題負責人張海東教授向專家組匯報了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課題研究的總體框架、思路與內容、課題研究的重點難點、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等。與會專家在聽取課題組的匯報后,圍繞如何進一步完善課題的研究設計,以更好地將理論研究、經驗研究和政策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等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一、在理論研究方面,進一步清晰界定核心概念,解決社會質量有關理論之間的關系。
由於本課題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眾多,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一定要清晰。要明晰社會質量的概念,就要清晰界定在何種意義上使用“社會”的概念。對社會的不同理解可能導致社會質量評價體系的差別。專家建議要跳出西方的話語體系,立足中國社會現實。因此,作為一個基礎性的工作,必須明確界定核心概念。同時,與社會質量相關的理論之間的關系也需要更深入的梳理。例如我國本土的社會質量理論、歐洲的社會質量理論以及生活質量等范式之間的關系需要在研究中逐一解決。在理論研究層面,還要注意衡量社會質量的價值維度,如果將社會發展的目標理解為人的發展,那麼,人的發展如何衡量?是否需要一個中間環節,例如通過提高生活質量來衡量人的發展等問題。
二、在經驗研究方面,如何從中國社會現實出發,設計出衡量我國社會質量的評價體系。
社會質量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是一個兼具理論研究、經驗研究和政策研究的課題。在經驗研究層面,如何從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出發,充分考慮中國社會的特質,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是一個研究的重點。專家們一致認為,西方用於評價社會質量的指標體系不適合中國,由於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上存在著現實的不同,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指標體系。要立足中國社會現實,深入研究我國社會質量的評價體系,要把和諧社會建設和對社會質量的評價統一起來,既要建構評價社會質量的客觀指標,也要在主觀指標的選擇上下功夫。
三、在政策研究層面,著力於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決策咨詢。
在項目的具體研究中,一定要揭示出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在社會質量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尋求解決之道。作為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課題一定要服務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同時,要開展比較研究,拓寬社會政策研究的視野,吸取國外社會政策經驗,為提高我國社會質量提供借鑒。
四、在研究設計上,突出研究重點,進一步完善調研方案。
在研究設計上一定要突出重點,緊緊圍繞研究的重點開展研究,將理論研究、經驗研究和政策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調研方案和研究的技術路線上,注重處理好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的關系,注重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例如,在比較不同區域社會質量差別的基礎上,要解讀造成社會質量差異的原因,探索提高社會質量的有效途徑。在項目實施中,專家建議問卷調查的同時,開展個案訪談和案例研究,為理論創新和決策咨詢提供詳實的資料支撐。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