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王淑芹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社會誠信制度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於2012年3月24日在京舉辦“社會誠信制度建設理論與實踐高端論壇”。全國政協社法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法制辦原主任曹康泰、國務院法制辦財政金融司司長劉長春、北京市法制辦副巡視員孔繁榮、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萬俊人教授等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相關研究成員以及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了此次論壇。
項目首席專家王淑芹教授首先向與會專家介紹了本課題多學科、多視角的綜合性、交叉性研究特征,強調本課題理論聯系實際的對策研究屬性,進一步指出本課題研究不僅要深化社會誠信的相關理論,而且要注重誠信制度體系建設的現實性、政策性和針對性研究。為此,本課題既需要向政府相關部門全面了解社會誠信制度建設的情況,也願意為政府部門相關制度的制定貢獻課題組的智慧。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課題研究的重大意義,認為社會誠信是一個全社會普遍關注、亟待從制度層面加以解決的重大研究課題。當前社會誠信建設,要以公民誠信為基礎、企業誠信為重點、政府誠信為關鍵,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誠信體系,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課題組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要深入社會實際進行廣泛的調研,摸清我國社會誠信現狀,尤其是從各個層面對社會各種不誠信行為作出具體而透徹的分析﹔要探究社會誠信缺失的深層次原因,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要針對社會誠信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為政府決策和社會生活提供有效參考。曹康泰主任結合自身長期從事法制工作的實踐,重點介紹了制度制定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對課題組開展社會誠信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針對性的指導。
與會專家認為,商業欺詐、學術不端等社會誠信缺失現象,已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劉長春司長結合國務院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工作部署,重點介紹了即將出台的《征信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進展情況和主要內容。她對《條例》的基本精神、管理范圍、征信機構、征信業務規則、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使與會學者對即將出台的《征信業管理條例》的法規精神有了更加准確的領會和把握。劉司長還對國外發達國家征信機構如鄧白氏信用信息採集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了介紹,並對中外信用信息採集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比較,開闊了與會者的研究視域。
一些實際部門工作者結合工作,介紹了北京市社會誠信制度建設的相關情況,尤其是2002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的《北京市行政機關歸集和公布企業信用信息管理辦法》,總結了北京社會誠信建設的成功經驗,強調政府在誠信制度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建議課題組做好北京誠信制度狀況調查研究的工作,要把不誠信的危害說清楚,在制度設計中加大對重大不誠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同時要注重道德教育和法治建設的有機結合。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課題組的綜合研究實力、與政府部門積極溝通的能力以及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設計,並就課題研究的定位、研究的視野與方法提出了具體的建設性的建議:一是要對課題研究做出准確定位。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准確把脈問題的症結,要進行充分的社會調研,對相關對策建議要有強有力的理論論証,課題組要為政府提供有價值的政策建議,發揮好專家智庫的作用。二是課題研究要拓展國際國內兩個視野,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社會誠信制度建設的成功經驗。課題研究不僅要注重理論與邏輯論証,而且還要有法學和社會學的個案研究和分析,如對美國、德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家社會信用制度的個案解剖和案例分析。三是在課題研究中要進一步厘清社會誠信與社會信用、誠信的顯性制度與隱性制度、法治與德治等一些具體關系。政府誠信建設,要注重發揮領袖德性和官德的示范作用,公務員誠信問題,不是純粹的道德問題,而是職責問題。
會上,課題組成員和與會專家還就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課題組表示要認真研究並充分吸收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加強與社會現實的對接,使課題研究成果根植於現實土壤,為我國的社會誠信建設作出貢獻。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