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師范大學戴建國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宋筆記》編纂整理與研究”立項以來的首個階段性成果——《全宋筆記》第五編,日前出版。該成果共計10冊,200萬字,剩余的5編50冊左右將於3年內完成。
據這一課題的首席專家、上海師范大學戴建國教授介紹,筆記大概算是中國最早的隨筆了,因為宋朝的政治氛圍和文化氛圍都非常寬鬆,科舉規模擴大,讀書人急劇增加,所以筆記體散文大量涌現。當時許多名人都加入到了筆記寫作的隊伍中,比如著名的政治家、歷史學家司馬光就撰有《涑水紀聞》,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撰有《歸田錄》,蘇軾撰有《仇池筆記》,陸游撰有《老學庵筆記》。戴建國教授說:“當時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幾乎人人都愛寫文章,更重要的是在宋朝發明的雕版印刷術,使文章的發表和傳播也成為一種可能。”
宋朝還有很多印刷的小作坊,這些古代的“民營出版社”不管誰寫了什麼文章,隻要付錢都可以印上幾十,甚至幾百本。因此宋朝書的數量也大大增加。宋代筆記作者和書籍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總和。據統計,大體完整地保存到現在,或有部分內容保存到現在的筆記類書籍,約有500種,更不要說大量失傳的筆記類書籍了。
筆記的寫作者用不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無需關注“春秋筆法”,往往是興之所至而寫,大多數時候記錄的是當時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大家熟知的《東京夢華錄》,就寫了當時首都的繁華,關於市井生活的描寫甚至細致到了在集市中有烤雞、炒蛤蜊等,還有人賣辣菜,至於婚喪嫁娶等也有詳細描寫。包括各個節氣和傳統節日都有完整的記載。宋代筆記還有大量考証的作品開了后世考據辨証筆記的先河。而且筆記在文化史、社會史、學術史、科技史等領域的研究價值也是其他文獻無法替代的:《夢溪筆談》、《涑水記聞》、《東京夢華錄》等宋人筆記歷經千年,至今仍閃爍光芒。
但是,筆記在傳統的四部分類中並沒有作為獨立的門類文體予以分立,這與筆記的學術價值並不匹配。有些書十分稀少,尋覓極為不便,且版本蕪雜,在近千年的編輯刻印流傳中,相當一部分筆記著作已非原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散佚,或因后人重輯而混亂不堪、錯訛叢生,給使用者帶來諸多困難。尚未見學術界有全面系統的同類整理著作問世。關於宋人筆記的研究成果,學界主要集中於某些筆記的內容、作者和文字考辨訂正等方面,關注的是某些筆記史料在相關文史研究中的價值。就整個宋代筆記研究而言,已有成果還存在諸多缺失——將整個宋代筆記作為整體進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見,難以反映宋代筆記的整體面貌,缺乏對宋代筆記學術價值的綜合研究評價。
從2003年起,課題組就對宋代筆記搜集整理和研究,歷經近10年才完成5編。而整個課題計劃完成10編,將傳世並散見於各類叢書的500余種宋人筆記搜集起來,按統一體例整理編纂,並將對宋人筆記進行分課題研究。《全宋筆記》整理出齊后,宋代經整理的文獻資料基本上能呈現出完整的概貌,它將連同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單位編纂整理的《全宋詩》、《全宋文》、《全宋詞》,構成一個完整的宋代研究資料庫。
(記者 姜澎)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