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柴曉明研究員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遺址保護行動跟蹤研究”開題論証會在京舉行。來自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國務院參事室、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河南省文物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古跡保護中心、人民日報社、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相關領導、課題組全體成員共40余人參加了本次開題會。
首席專家柴曉明研究員向與會專家匯報了課題開展背景、主要研究設想及已經開展的工作。課題主要目的是在對大遺址保護理論、政策和實踐進行階段性回顧總結和評價的基礎上,開展跨學科綜合研究,重點在於構建大遺址保護的理論框架,完善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探討大遺址與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的關系等。
柴曉明研究員認為,目前大遺址保護在法規體系、規劃管理、資金使用和與相關政策銜接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本課題將採用跨學科綜合研究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突破文物行業局限,與相關部門展開深層次對話,促進大遺址保護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進而實現大遺址保護從實踐探索到理論指導轉變,從項目保護到制度保護模式改變,從文物行業保護為主到社會保護為主轉變。
課題執行負責人於冰受首席專家委托,代表各子課題從課題的總體框架、研究內容、技術路線與方法、難點與創新點、預期成果、組織實施等方面向各位專家做了匯報。
與會專家對本課題的研究價值、子課題的設計、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案等均給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認為,在當前形勢下對大遺址保護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系統總結、回顧和分析,並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議,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有助於促進大遺址有關交叉學科的發展,有助於文物行業內部的交流溝通,推動宏觀決策與基層文物工作者的互動,同時有助於增進整個社會對大遺址保護的共識,促進大遺址保護與社會發展互動與融合。同時,專家就大遺址保護理論框架、保護模式、保護規劃、保護管理、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典型案例的選擇等展開了充分討論,紛紛為課題的實施獻計獻策。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於大遺址保護的理論框架問題。建議從大遺址理論探源、保護和利用三方面展開。理論探源一定要把概念搞清楚,要用量化統計來支持,隻有厘清大遺址的概念,才能建立具有邏輯性的理論,課題研究一定要從學理研究的角度對大遺址進行界定和規范性表述。
二、關於大遺址保護模式問題。建議對大遺址保護的不同模式進行梳理,除了考古遺址公園、遺址片區以外,應增加大遺址生態博物館或者生態保護區的理念,遺址博物館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模式。大遺址保護要注重原生態保護、活態保護、自我保護,同時盡可能保留大遺址傳承發展過程中的附加信息。
三、關於大遺址保護規劃問題。有專家提出,能否建立全國層面的大遺址保護網絡規劃,以縣域為基本單元,以古城作為核心,與自然保護、鎮村規劃結合形成一個體系﹔在縣一級實行多規合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主,統籌協調,將文物、自然、經濟、城鄉建設等多種規劃需求在一套規劃內統一編制,協調實施。目前一些大遺址的規劃相對較為滯后,影響了保護工作的開展,其中涉及到了一些部門之間管理交叉的問題,希望課題從管理角度給出辦法和對策。
四、關於大遺址保護管理問題。建議首先要建立大遺址保護基礎數據庫,其次要有一個系統的報告體系,如財務報告、執行進度、實施效果等,課題不僅要跟蹤大遺址保護項目的完成情況,也要注意其規劃、投資完成以后的運作情況。
五、關於大遺址保護目前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主要焦點在於大遺址保護涉及的土地和人口問題,建議將大遺址進行清晰分類,分別提出對策。課題提出的政策需求要明確,資金需求方面應提出測算標准,對資金使用、監測、評估、績效考核等都要有明確標准,便於決策部門吸納。
六、關於典型案例選擇問題。要從課題研究的不同角度全面選擇典型案例,既要選擇列入“十一五”和“十二五”專項規劃中的大遺址,也要選擇一些沒有列入專項規劃的遺址進行考察調研,建議增加一些尚未開展保護的遺址進行橫向比較。
此外,專家們還就考古工作在大遺址保護中的重要作用、保護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大遺址保護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等問題提出了寶貴建議,並提出課題研究要理論和實踐並重,要將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緊密結合,使最終的結論和政策建議更符合實際需要。
最后,柴曉明研究員做總結發言,對各位專家學者表示感謝。同時指出,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對課題組進一步開闊研究視野、明確研究思路、豐富研究內涵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課題組將在下一步工作中具體落實。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繼續給予支持和幫助。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