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6日,由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的公共外交研究:戰略與策略”舉行開題論証會。課題首席專家閻學通教授和課題組協調人趙可金教授匯報了課題的初步設想。
閻學通教授認為,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是對我們的巨大鼓勵。為了做好課題,清華大學專門成立了中國戰略與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設立了四個骨干項目,分別是外交歷史研究、理論研究、歷史機制、經驗比較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重點,主要研究的是中國自己的案例。但是,別的國家案例也有,重點在於總結他們成功可借鑒的地方。對自身案例的分析則成功和失敗兩方面都有。經驗比較研究,目的在於借鑒成功的經驗。每個國家的成功可能是特例的成功,看他們成功的條件我們是否具備。公共外交的機制研究,是建議做什麼的中心。政府和民間如何實現互動?中國官推民辦的機制應該是怎樣的機制?理論研究,希望能夠達成理論創新。最后,希望能夠實現英文成果。理論具有影響力的重要一點是成為英文后實現傳播。公共外交的歷史研究是奠定研究的基礎。最后,課題將落實為政策報告。
課題協調人趙可金教授介紹了課題的基礎論証,提出實現公共外交研究的“四個轉變”:從公共外交的重要性研究向有效性研究轉變﹔從公共外交的回溯性研究向前瞻性研究轉變﹔從公共外交的方式方法研究向體制機制研究轉變﹔從公共外交的描述性研究向科學性研究轉變。
外交部新聞司魯世巍參贊、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李永輝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張小明教授、外交學院張歷歷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勝軍教授、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翟崑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國際部主任范勇鵬研究員、清華大學經濟外交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等對課題論証方案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大家普遍認為課題組前期論証合理,是一個很有基礎的研究項目,課題組成員陣容強大,具有很強的研發能力。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張小明教授提出了四點意見:一是課題的研究基礎很好﹔二是研究課題比較完整,內容非常清晰,目標把問題歸納十分清楚。三是研究思路要放在形象和理念上,放在是否具有影響力上。四是希望課題能夠體現清華的特色,特別是定量研究和成果的英文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李永輝教授認為,課題論証的總體思路是很清晰的,框架的設計和邏輯關系也很清楚,有前期的很好的理論基礎和成果,是開創性的工作和很好的團隊,體現了清華的實力和水平。建議要更好地體現跨學科方面,邀請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方面的專家來參加。同時,要大力加強案例和量化研究,建立評估機制、評估的指標體系。
外交學院的張歷歷教授認為,該課題前期論証非常過硬,目前需要加強三個方面:一是明確學科定位是什麼?二是明確核心概念是什麼,交叉概念如何定義,中國公共外交是如何定義?例如,以民促官是否屬於公共外交領域?三是強調政策建議如何可行。
北京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的張勝軍教授認為,該課題有三方面特點。一是正名了公共外交。二是定位較好,針對公共外交的機制研究。三是研究機制和研究平台建設有活力。張勝軍教授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議:第一,實踐方面,如何揚長避短,在研究決策的過程中都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第二,加強理論論証。為什麼“未來五到十年是中國威脅論的重點爆發時期”?為什麼中國的公共外交“是防御性的”?為什麼公共外交的重點“不是國家和地區而是領域”?中國動輒就“被公共外交”了,這是為什麼?公共外交是不是有先驗的條件,在什麼條件下,公共外交才能夠成立?第三,在立場方面,公共外交為誰服務?是為國家還是民間?美化政府不如美化中國人民。不僅要用普適的語言,而且需要關注普適的問題。
外交部公共外交辦公室參贊魯世巍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加強戰略研究,特別是加強宏觀思維和世界眼光。二是加強理論研究,特別是體現中國特色,反映中國國情。三是加強案例研究,對公共外交的效果做出明確的評估和判斷。
最后,課題首席專家閻學通教授對各位專家的建議表示感謝,他要求課題組成員認真梳理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補充修改研究計劃。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