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0日,由復旦大學范劍勇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舉行開題研討會。出席本次開題研討會的有復旦大學副校長林尚立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西教授,浙江省特級專家、中共浙江省委黨校陸立軍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院執行院長陳憲教授、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吳伯均教授、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主任徐現祥教授,復旦大學、寧波市人民政府和上海市社科規劃辦等單位負責人以及子課題負責人復旦大學周偉林副教授、陳詩一副教授、章元副教授、張晏副教授、朱宏飛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殷德生副教授參加。
首席專家范劍勇教授在課題介紹中指出,經濟發展方式粗放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體制性頑疾,其能否得到扭轉是關系到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政治穩定的關鍵,也因此成為“十二五”期間改革與發展的主線。本課題從效率、公平與環境友好有機統一的新型城市化視角探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困難的症結及其出路所在﹔具體說來,要素市場改革嚴重滯后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步履維艱的核心所在,而要素市場改革滯后背后的因素是地方政府的行為角色。
在隨后的討論中,與會專家圍繞著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展開了熱烈深入的探討,取得了很多方面的共識:
首先,與會專家一直認為課題組的選題是為我國當今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如何進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全國人民都很關心的事情。因此本項課題應該立足於中國國情實際,深入分析當前熱點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結論有非常大的意義。
其次,以土地制度為重點的發展分配問題是城市化問題的核心,土地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同時,戶籍制度也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城市本地農民的農轉非和外來民工安置問題是其中的重點。農村的金融體系薄弱也是農村發展落后的一個原因,針對農村和農民的金融產品很少,金融服務不發達,導致其流動性更差,不利於農村發展。
再次,要素市場發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經濟增長其本質為流動性注入原因,三輪流動性注入分別為:外匯佔款、城市住房改革和耕地與宅基地流轉。如果耕地與宅基地能夠進行流轉,將會是中國經濟中貨幣合理流動性的重要來源,會大大促進中國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在商品市場是極其成功的,而要素市場大大落后,對要素市場進行改革與推進已經變得迫在眉睫。
最后,北京師范大學校李曉西教授總結提出七點建設性意見,認為新型城市化應該是:1)從以工業化為基礎的城市化轉為城鄉統籌為基礎的城市化﹔2)從以GDP為導向轉為注重環境保護的城市化﹔3)從高成本高能耗轉為節能節水低耗能的城市化﹔4)從以強調硬件建設轉為以人為本進行建設的城市化﹔5)從以政府主導轉為政府市場雙向協調的城市化﹔6)從封閉城市建設轉為提高國際化程度的城市化﹔7)從單一趨向城市向因地制宜的城市化。
最后范劍勇教授代表課題組由衷感謝各位專家蒞臨並提出了很多極具價值的意見建議,今后的研究必將吸取專家們的意見建議,全力以赴進行深入的研究,相信會提交出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報告。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