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由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和傳播與設計學院鄧啟耀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宗教藝術遺產調查與數字化保存整理研究”(批准號:11&ZD185)開題論証會在廣州舉行。參加本次開題論証會的有中山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周凱模教授、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中山大學全媒體研究院媒介人類學研究中心付長青研究員、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王建新教授、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肖海明研究員等。項目合作單位中山大學全媒體研究院媒介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廣東省博物館信息中心,以及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等部分項目組成員出席了會議。香港中文大學、湖南吉首大學、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雲南省紅河學院人文學院、青海民族研究院和年都乎寺、雲南巍山巍寶山道觀等支持機構和項目合作者通過網絡或面談等方式溝通了意見。
項目首席專家鄧啟耀教授就課題的設計、前期考察和學術准備、價值和意義、投標答辯、工作計劃、學校給予的配套支持以及與部分示范點相關機構和人士溝通的情況,向與會專家和項目組成員作了全面介紹﹔對於評審專家提出的建議,也做了如實匯報。本項目需要對大量以宗教藝術形式出現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和多媒體數字化保存整理,包括建筑、雕刻、繪畫、書法、工藝、音樂、舞蹈、戲劇和文物珍品,以及一些宗教信仰佔人口較大比例的族群(如佛教與藏族、傣族,道教與瑤族,基督教天主教與苗族、怒族、傈僳族、拉祜族,伊斯蘭教與回族、維吾爾族等),是一個跨學科研究項目。也就是說,除了常規的人類學民俗學田野考察和宗教學歷史學文獻研究,還需要藝術學、傳播學以及多媒體手段的介入。由於項目涉及面廣,觸及宗教、民族和文物幾個敏感地帶,困難度與復雜度較大,希望借助過去有前期調查和人脈關系的基礎,採取點面結合的方式,進行結構性布局。一方面,對過去30多年的調查,要借此機會做一個全面梳理,厘清大致的知識譜系和學術脈絡,繪制宗教藝術遺產的文化地圖,建立超媒體數據平台﹔另一方面,重點抓住幾個已經有一定基礎的點,開展較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做出類似藝術志或專題研究的成果,並用多媒體數字化手段呈現,形成有顯示度和推廣范本意義的示范點,如青海藏傳佛教及其熱貢藝術、雲南巍山的巍寶山道教藝術、廣東古村落和宗祠藝術等。同時積極拓展,尋找更多更合適的田野點,挖掘研究深度。根據初步聯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青海民族研究院、廣東佛山市城鄉發展規劃展覽館,以及青海年都乎寺的住持、雲南巍寶山的道長等都表示全力支持,這對於項目的開展,是個好的開頭。
子課題負責人和項目組成員分別就可能的田野點和研究思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發表了意見,與會專家對完善課題研究方案提出了寶貴建議。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在選題方面,課題特色是以人類學研究角度(理論、方法和研究),關注宗教藝術的眼光並以數字化手段呈現成品(超媒體數據平台)供使用者自主取用。本課題的宗旨主題宏大而放眼長遠,研究思路清晰,結構設計合理,研究內容具有前沿性和創新空間,但題目太大,項目實施有較大難度。
第二,因此,選點和精選示范點是第一要務。在選點方面,限於課題設定目標、時間和經費,建議課題以“示范研究”為主,採取典型取樣。樣本應能夠呈現包括空間地理版圖結構、項目內容結構、宗教類別結構在內的結構,足以反映文化類型。第一期工程實際選點要根據現有的人力物力選取經典的有代表性的田野點。應結合課題組成員研究的積累,設重點研究,選取與宗教有關系的藝術案例,設點逐個扎實研究,以點帶面,形成一套既有文字,又有圖片和視頻的系列研究。其中須進行扎實的田野調查,並進行相關文獻搜集,包括碑刻、各種地方志和各種口述資料。作為當下的調查,應該包括當代的情況,現在正缺乏一種對當代宗教藝術現狀的記錄。可關注全球化和世俗化如何影響宗教藝術發展、民間宗教藝術的地區流變、少數民族信仰西方宗教及其宗教藝術形式的再創造等問題。
第三,在方法論方面,在各民族宗教文化互動和融合大前提下,宗教民族志研究應如何開展,希望討論宗教人類學與藝術人類學接軌的可能性。由於涉及傳播學問題,也應該關注宗教藝術在新媒體時代的“流行”與“變遷”,其傳播的形式、平台、主體及其對經典宗教藝術產生的影響等。這其實也是“數字化保存”的一種形態,它是宗教藝術自我再生產的過程。另外,是否應對數字化宗教藝術研究手段和相關人類學研究理論等進行一些必要的培訓普及,同時也能讓參與者意識到此種研究方法有何好處和局限性。數字化宗教儀式和藝術的過程中,空間如何界定與體現?一方面是宗教空間地理分布的問題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則比如在一個微觀的村庄內部,廟宇的內部空間、游神的路線等空間信息如何在影像數字化的過程中合理呈現出來並能夠進行有效的不失偏頗的解讀?
第四,建設數據庫至關重要。課題作為信息視覺化的工作,在數字化理論與人類學理論間的橋梁如何架構?“宗教藝術遺產調查”和“數字化保存整理”兩塊要銜接好。課題需建立超媒體數據平台,這種數據平台將顛覆以往存檔的任何方式。文物數據化有兩個目的:一是存檔﹔二是測量。強調數字化虛擬漫游的效果是本課題可主攻的研究方向。虛擬漫游旨在“打破”博物館圍牆,通過高精度低誤差率的影像測量和三維數據效果實現文物的數字化保存。應注意數據錄入和瀏覽時的級別權限管理、文物保密協議等問題。超媒體數據平台權限應開放,允許不斷補充內容,可由各地研究者自主輸入數據﹔在有限的時間和經費下,課題應至少設計好數據庫的框架內容,如空間、年代、宗教類別、藝術門類等。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